读书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2019-04-08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优质解答
质胜文则野: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文:文采,经过修饰的.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质朴多于文采,就像没有文化人,流于粗俗.文胜质则史:文:文饰.质:质朴.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君子:既要有知识学问,也要有礼貌谦逊高尚的品格.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孔子说: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即:礼与仁的关系.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反映了一贯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也不主张偏胜于质.作为君子,既要充实自己,修身养性,又要推销自己,为人所知.君子不是不求名,而是不求虚名.“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的是名实相符,既不妄取虚名,也不埋没自己的才华.“文胜质则史”的“史”在此处,指在朝为官”的意思.而是“虚浮不实”的意思.看《恰同学少年》的体会杨昌济先生引用孔子关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名言来启发少年时毛泽东,深刻论述了修学储能不可偏废的道理,指出:一个人如果光有能力素质,而学问修养不够,则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力;反过来,光是注意书本学问,却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知识就会变成死知识,学问就会变成伪学问,人必死板呆滞,毫无实用.今天看到《恰同学少年》里的这段话,如饮甘露.此观点从辩证法的角度阐述了个人能力和书面知识积累对人发展和成长的影响,感觉深受启发.共勉!
质胜文则野: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文:文采,经过修饰的.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质朴多于文采,就像没有文化人,流于粗俗.文胜质则史:文:文饰.质:质朴.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君子:既要有知识学问,也要有礼貌谦逊高尚的品格.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孔子说: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即:礼与仁的关系.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反映了一贯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也不主张偏胜于质.作为君子,既要充实自己,修身养性,又要推销自己,为人所知.君子不是不求名,而是不求虚名.“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的是名实相符,既不妄取虚名,也不埋没自己的才华.“文胜质则史”的“史”在此处,指在朝为官”的意思.而是“虚浮不实”的意思.看《恰同学少年》的体会杨昌济先生引用孔子关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名言来启发少年时毛泽东,深刻论述了修学储能不可偏废的道理,指出:一个人如果光有能力素质,而学问修养不够,则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力;反过来,光是注意书本学问,却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知识就会变成死知识,学问就会变成伪学问,人必死板呆滞,毫无实用.今天看到《恰同学少年》里的这段话,如饮甘露.此观点从辩证法的角度阐述了个人能力和书面知识积累对人发展和成长的影响,感觉深受启发.共勉!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