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德育的实质是什么

2019-03-30

德育的实质是什么
优质解答
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没有一种学科,它本身自然地或者不顾及学习者的发展阶段,就具有固有的教育价值."因此,在选择道德教育内容时要注意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然后再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具有新鲜感,这是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的前提.因此,这种新鲜感、积极性的产生必然要通研究学习者心理得来——"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是一位顾问,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 但教师绝不是真理的代言人.同样,在课堂上没有不可以怀疑的真理,而真理也是不怕怀疑的.对于真理的认识,只有通过其独立的、自由的判断后,才能使学习者真正认识到真理的含义.相反,越是伪真理,越怕怀疑,才越需要灌输.教师的作用就是体现在其问题设计要击中矛盾的要害,并产生碰撞;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寻找矛盾所在,通过一个又一个具有启发生的设问引导和影响讨论的进程.教师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便是在这个引导过程中完成的,而不是通过最后?quot;总结"来宣布正确"答案",来灌输教师自己的思想.这一切对于教师作用的限定是为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分析,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这种道德认识的形成不要期望一步到位.正常情况应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这个发展过程,服从这个规律.其中任何人为的干预、拔苗助长的行为都将影响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道德意识形成的过程可能会很慢,会有反复,但它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认识,便会具有持久性和自律的特点.因此,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这样说?quot;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是道德教育的基石,也是学生心理的要求.教材固然重要,但学生生活现实却是最好的教材.其中最新鲜的事例,有丰富多彩的德育素质.因此,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教学内容为学煜ぃ械角浊校哂泻芮康乃捣ΑO喾矗萄谌菸蘼凼撬婕暗目占浠故鞘奔洌嗬胙皆叮淇尚哦仍叫 R虼耍淌σ浞滞诰蜓纳睿罢揖哂械赖陆逃壑档哪谌荨U庋牡赖陆逃拍芏匝ザS捎诳翁蒙掀浪档摹⑻致鄣木褪茄纳钍导剩虼耍欣诙运堑纳畈跋臁U馐"导行"的最好方法.但这个观点并不排斥对古今中外人物事例的吸收和补充,这是道德教育资源之一,适时适度地加以介绍,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方法的"心理学化",是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否定,它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道德教育认识的深化,其实质是对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认识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带来学校道德教育崭新的局
当前,我国德育实效代写论文性比较差,严重偏离现代德育的宗旨——“根本上是要使学生形成主体 意识和自觉主动的精神”〔1〕,不能不说与德育方法不当有很大关系.当前的德育方 法存在 明显的缺陷.可以说,传统的德育方法已严重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现实强烈呼唤德育方法体系的新构建.构建新的德育方法体系,必须了解德育方法的特征.下面就德育方法的基本特征作些探讨. 

一、德育方法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的整体性问题是指为了充分发挥德育方法的综合、整体效果,而应科学、合理地 处理好德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及各德育方法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 内部关系).
1.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即德育方法分系统要与德育要素系统所包括的其他五个分系统——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 理和德育评价横向贯通,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构成整体.德育方法不应游离于德育整体系统之外,而是发挥它在整体中、系统中的应有作用.例如,从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的关系看,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根本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途径和方法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途径决定方法,德育方法的选择依赖于德育途径.如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决定了讲授法和说明法是基本方法;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锻炼法、考察参观法则是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方法的改进也会影响途径的发展.例如,多媒体信息技术 ,开辟了网络德育途径”〔2〕.同样,德育方法与其他分系统的关系也是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在整个德育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而独特作用的发挥又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密不可 分.
2.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本身系统内部的关系,即各种方法的关系问题.国内有学者指出:“德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德育对象的多样性与变动性,以及制约德育方法的诸多因素,决定了德育方法既是多种多样又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方法各有侧重,要各种方法巧妙的变换和组合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将使德育方法的整体效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出色地完成德育任务.”〔3〕因此,方法的整体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众所周知,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是可以适用于每个人及各种情形的 .一种方法,可能完成多种任务,实现多个目标,适合多类内容.同样,多种方法可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实现同样的目标,适合同样的内容;而且,多种方法优选组合可能更好地作用于目标、任务及内容.因此,要根据不同主体、不同时空、不同情形,合理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进而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协同、整体作用,以便到达良好的德育效果 .

二、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1.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育实践中,德育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4类18法: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 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惩激励法、表扬鼓励法、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2〕.除此之外,还有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自我修养法等 .需要指出的是,多样化的德育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有所侧重.
2.德育方法的选择问题
方法的根本问题也是选择问题.要想取得德育的良好效果,必须学会在丰富多样的方法体系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此,科学而艺术地选择德育方法必然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视,也是作为一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方法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依据工作的出发点及不同情况和需要,灵活选择.具体到某种原则,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列举出许许多多,比如,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等等,这些原则都有 其合理性,对实际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上述原则提出及排列的依据不是很清楚或一致,致使人们可以列举无数有关原则,从而使原则的指导价值打了折扣.鉴于此,我们试着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演绎出如下德育方法选择的原则,使德育原则既有限,又有效,解 决了前述问题.
笔者认为,原则的提出和排列要明确几个前提条件, 第一,为谁的问题.方法不是目的,它要服务于目的,因此合目的性是根本.第二,如何为的问题.要想实现德育目的,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轨迹或者规律运 作.第三,何时的问题.而规律的作用是在实际情形下发生的,这又离不开社会发展历史状况及时代特色的制约.第四,谁用 的问题.方法毕竟是通过教师的选择才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的自身特点往往影响方法的选择,即教师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上述层次的原则视为一级原则,它还可以分别划分出二级、三级原则等.根据这种分析,我们认为德育方法的选择原则(一级原则)问题可以表述为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发展)的原则、合乎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历史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教师主导性原则.这些原则都可以具体到某一级教育,比如,对于当代初中学段的 学生而言,则可具体为充分促进初中生品德提升的原则和遵循初中生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紧 密结合时代要求的原则和适切教师风格特点的原则等.

三、德育方法的实践性

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陷入机械的、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生活实际与脱离时代发展的窠臼之中.因此,学生也无法有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缺乏情感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德育方法必须强调实践性,即重视德育与实践的结合,使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及引导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并在实践和生活中,强调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德 育实效.
1.要重视德育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形成美好品德,在实践中展现美好言行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4〕,这已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据此, 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根本上也是实践的.因此,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应凸显实践性,应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德育的起点,是与学生的已有体会和经验密不可分的;德育的实效,是通过实践来加以提升、检验和展现的.德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道理与已有经验相结合,然后内化为自觉的要求,随之产生高尚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外显为良好的精神面貌、优秀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具体而言,学校除了强调德育与已有感受和体会相结合外,还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 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纳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在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同时,通过活动的组织,学生的责 任心、组织能力等等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2.德育方法的生活性——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并引领学生的未来生活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方法已成基本定式,模式为“约束—压服—控制”,容易导致学 生产生病态的压抑心理和专横型的品质,给师生制造心灵上的隔阂,甚至情绪上的对立,以至于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因此,传统的“管、卡、压”等 措施不能做到发挥学生主体以及尊重学生的自主道德选择.所以,必须将生硬的道德灌输教育还 原成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进行生活德育.
在生活德育中,德育首先要源于生活,即一定要寻求学生的最普遍的生活,要善于在普遍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充分挖掘教育价值,从而使德育工作可亲、可近、可信,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德育还应高于生活,要考虑到生活的未来性和发展性,积极引导学生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他人及成人的生活,再从这种感性发展到 理性,形成道德的知、情、意,以便为未来生活中的角色及承担的任务和应具有的品性做储备.
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没有一种学科,它本身自然地或者不顾及学习者的发展阶段,就具有固有的教育价值."因此,在选择道德教育内容时要注意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然后再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具有新鲜感,这是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的前提.因此,这种新鲜感、积极性的产生必然要通研究学习者心理得来——"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是一位顾问,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 但教师绝不是真理的代言人.同样,在课堂上没有不可以怀疑的真理,而真理也是不怕怀疑的.对于真理的认识,只有通过其独立的、自由的判断后,才能使学习者真正认识到真理的含义.相反,越是伪真理,越怕怀疑,才越需要灌输.教师的作用就是体现在其问题设计要击中矛盾的要害,并产生碰撞;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寻找矛盾所在,通过一个又一个具有启发生的设问引导和影响讨论的进程.教师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便是在这个引导过程中完成的,而不是通过最后?quot;总结"来宣布正确"答案",来灌输教师自己的思想.这一切对于教师作用的限定是为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分析,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这种道德认识的形成不要期望一步到位.正常情况应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这个发展过程,服从这个规律.其中任何人为的干预、拔苗助长的行为都将影响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道德意识形成的过程可能会很慢,会有反复,但它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认识,便会具有持久性和自律的特点.因此,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这样说?quot;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是道德教育的基石,也是学生心理的要求.教材固然重要,但学生生活现实却是最好的教材.其中最新鲜的事例,有丰富多彩的德育素质.因此,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教学内容为学煜ぃ械角浊校哂泻芮康乃捣ΑO喾矗萄谌菸蘼凼撬婕暗目占浠故鞘奔洌嗬胙皆叮淇尚哦仍叫 R虼耍淌σ浞滞诰蜓纳睿罢揖哂械赖陆逃壑档哪谌荨U庋牡赖陆逃拍芏匝ザS捎诳翁蒙掀浪档摹⑻致鄣木褪茄纳钍导剩虼耍欣诙运堑纳畈跋臁U馐"导行"的最好方法.但这个观点并不排斥对古今中外人物事例的吸收和补充,这是道德教育资源之一,适时适度地加以介绍,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方法的"心理学化",是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否定,它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道德教育认识的深化,其实质是对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认识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带来学校道德教育崭新的局
当前,我国德育实效代写论文性比较差,严重偏离现代德育的宗旨——“根本上是要使学生形成主体 意识和自觉主动的精神”〔1〕,不能不说与德育方法不当有很大关系.当前的德育方 法存在 明显的缺陷.可以说,传统的德育方法已严重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现实强烈呼唤德育方法体系的新构建.构建新的德育方法体系,必须了解德育方法的特征.下面就德育方法的基本特征作些探讨. 

一、德育方法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的整体性问题是指为了充分发挥德育方法的综合、整体效果,而应科学、合理地 处理好德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及各德育方法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 内部关系).
1.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即德育方法分系统要与德育要素系统所包括的其他五个分系统——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 理和德育评价横向贯通,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构成整体.德育方法不应游离于德育整体系统之外,而是发挥它在整体中、系统中的应有作用.例如,从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的关系看,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根本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途径和方法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途径决定方法,德育方法的选择依赖于德育途径.如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决定了讲授法和说明法是基本方法;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锻炼法、考察参观法则是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方法的改进也会影响途径的发展.例如,多媒体信息技术 ,开辟了网络德育途径”〔2〕.同样,德育方法与其他分系统的关系也是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在整个德育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而独特作用的发挥又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密不可 分.
2.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本身系统内部的关系,即各种方法的关系问题.国内有学者指出:“德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德育对象的多样性与变动性,以及制约德育方法的诸多因素,决定了德育方法既是多种多样又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方法各有侧重,要各种方法巧妙的变换和组合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将使德育方法的整体效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出色地完成德育任务.”〔3〕因此,方法的整体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众所周知,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是可以适用于每个人及各种情形的 .一种方法,可能完成多种任务,实现多个目标,适合多类内容.同样,多种方法可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实现同样的目标,适合同样的内容;而且,多种方法优选组合可能更好地作用于目标、任务及内容.因此,要根据不同主体、不同时空、不同情形,合理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进而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协同、整体作用,以便到达良好的德育效果 .

二、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1.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育实践中,德育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4类18法: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 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惩激励法、表扬鼓励法、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2〕.除此之外,还有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自我修养法等 .需要指出的是,多样化的德育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有所侧重.
2.德育方法的选择问题
方法的根本问题也是选择问题.要想取得德育的良好效果,必须学会在丰富多样的方法体系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此,科学而艺术地选择德育方法必然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视,也是作为一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方法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依据工作的出发点及不同情况和需要,灵活选择.具体到某种原则,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列举出许许多多,比如,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等等,这些原则都有 其合理性,对实际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上述原则提出及排列的依据不是很清楚或一致,致使人们可以列举无数有关原则,从而使原则的指导价值打了折扣.鉴于此,我们试着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演绎出如下德育方法选择的原则,使德育原则既有限,又有效,解 决了前述问题.
笔者认为,原则的提出和排列要明确几个前提条件, 第一,为谁的问题.方法不是目的,它要服务于目的,因此合目的性是根本.第二,如何为的问题.要想实现德育目的,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轨迹或者规律运 作.第三,何时的问题.而规律的作用是在实际情形下发生的,这又离不开社会发展历史状况及时代特色的制约.第四,谁用 的问题.方法毕竟是通过教师的选择才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的自身特点往往影响方法的选择,即教师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上述层次的原则视为一级原则,它还可以分别划分出二级、三级原则等.根据这种分析,我们认为德育方法的选择原则(一级原则)问题可以表述为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发展)的原则、合乎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历史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教师主导性原则.这些原则都可以具体到某一级教育,比如,对于当代初中学段的 学生而言,则可具体为充分促进初中生品德提升的原则和遵循初中生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紧 密结合时代要求的原则和适切教师风格特点的原则等.

三、德育方法的实践性

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陷入机械的、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生活实际与脱离时代发展的窠臼之中.因此,学生也无法有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缺乏情感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德育方法必须强调实践性,即重视德育与实践的结合,使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及引导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并在实践和生活中,强调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德 育实效.
1.要重视德育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形成美好品德,在实践中展现美好言行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4〕,这已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据此, 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根本上也是实践的.因此,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应凸显实践性,应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德育的起点,是与学生的已有体会和经验密不可分的;德育的实效,是通过实践来加以提升、检验和展现的.德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道理与已有经验相结合,然后内化为自觉的要求,随之产生高尚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外显为良好的精神面貌、优秀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具体而言,学校除了强调德育与已有感受和体会相结合外,还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 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纳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在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同时,通过活动的组织,学生的责 任心、组织能力等等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2.德育方法的生活性——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并引领学生的未来生活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方法已成基本定式,模式为“约束—压服—控制”,容易导致学 生产生病态的压抑心理和专横型的品质,给师生制造心灵上的隔阂,甚至情绪上的对立,以至于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因此,传统的“管、卡、压”等 措施不能做到发挥学生主体以及尊重学生的自主道德选择.所以,必须将生硬的道德灌输教育还 原成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进行生活德育.
在生活德育中,德育首先要源于生活,即一定要寻求学生的最普遍的生活,要善于在普遍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充分挖掘教育价值,从而使德育工作可亲、可近、可信,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德育还应高于生活,要考虑到生活的未来性和发展性,积极引导学生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他人及成人的生活,再从这种感性发展到 理性,形成道德的知、情、意,以便为未来生活中的角色及承担的任务和应具有的品性做储备.
相关标签: 实质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