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我一直都非常喜欢孔子的中庸之道,常常拿他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现在的人老是把一样东西挂在嘴边,却对他包含的深层次的含义又知之甚少.毫不夸张的说我就是这类人!偶然的一件小事让我产生了要深刻的去了解它——中庸之道.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这样解释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孔子为什么要提倡中庸之道呢?“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美德,民众缺少很久了.孔子说这话的主要的目的是要把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保持在周礼的规范之内.当时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那个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合乎周礼的社会秩序而奋斗,他讲中庸也是为此目的.
现代社会我们还需要中庸之道吗?孔子的中庸之道影响中国几千年.可以说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道.
有人就此会言,中庸之道看来也就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其实不然,孔子曾说:“乡原,德之贼也”.这里的乡原是不讲原则,四面玲珑,自私伪善的意思.所以对中庸之道的偏见实在是后人理解有误.同样也是中庸之道的某些观念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偏离有关.
所以孔子所提倡的中庸的本质并不是如某些人理解的那样是“无原则”的东西,它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宽广胸襟.对中庸之道“无过而无不及”恰到好处的把握,是要我们辨黑白、论是非,它是要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事物的“中”,即事物的核心.
日本“企业之神”松下幸之助曾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有此等信念下,松下的发展循序渐进,最终创造了一个企业王国.
再看我们当今社会之状况,由于缺乏中庸之道,所以社会的发展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也由此常常朝令夕改;由于缺乏中庸之道,给了左派和右派极大的空间,这种空间超越了宽容的尺度;由于缺乏中庸之道,我们的社会就缺乏宽容.由此这个社会也总是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到头来倒霉的总是我们这些平头百姓.
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以人性为主体,照时下的说法是“以人为本”,以尊重其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大发展和谐与统一为目标,同时追求整个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构建和谐社会.
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中庸之道」,有四点意见: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所以,现在的公司行号大都制定八小时上班制,每天工作时间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 有一个时间性;甚至每个星期不但有休假日,现在还实施「周休二日」,这就是要我们不要太辛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有的人享用过度,过份的放纵五欲之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高楼大厦,出门要开高级轿车等.过份的追求物欲之乐,甚至浪费无度,则如银行里的存款,用得太多,总有一天会负债,所以福德因缘还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尤其身为主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如果待人严苛,或者是过份放任,都不是处人之道.
第四、用物不要太荣:对于日常用物,有的人好买,平常没事就喜欢逛街购物,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人则非名牌不用.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
中庸并不等于碌碌无为也不等于毫无原则的退让,更不等于人前人后两个样,趋炎附势、狗眼看人低.人一向说起中庸之道很容易,但要做起来却真的很难很难!(作者:郑琳芳)
我一直都非常喜欢孔子的中庸之道,常常拿他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现在的人老是把一样东西挂在嘴边,却对他包含的深层次的含义又知之甚少.毫不夸张的说我就是这类人!偶然的一件小事让我产生了要深刻的去了解它——中庸之道.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这样解释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孔子为什么要提倡中庸之道呢?“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美德,民众缺少很久了.孔子说这话的主要的目的是要把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保持在周礼的规范之内.当时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那个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合乎周礼的社会秩序而奋斗,他讲中庸也是为此目的.
现代社会我们还需要中庸之道吗?孔子的中庸之道影响中国几千年.可以说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道.
有人就此会言,中庸之道看来也就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其实不然,孔子曾说:“乡原,德之贼也”.这里的乡原是不讲原则,四面玲珑,自私伪善的意思.所以对中庸之道的偏见实在是后人理解有误.同样也是中庸之道的某些观念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偏离有关.
所以孔子所提倡的中庸的本质并不是如某些人理解的那样是“无原则”的东西,它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宽广胸襟.对中庸之道“无过而无不及”恰到好处的把握,是要我们辨黑白、论是非,它是要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事物的“中”,即事物的核心.
日本“企业之神”松下幸之助曾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有此等信念下,松下的发展循序渐进,最终创造了一个企业王国.
再看我们当今社会之状况,由于缺乏中庸之道,所以社会的发展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也由此常常朝令夕改;由于缺乏中庸之道,给了左派和右派极大的空间,这种空间超越了宽容的尺度;由于缺乏中庸之道,我们的社会就缺乏宽容.由此这个社会也总是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到头来倒霉的总是我们这些平头百姓.
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以人性为主体,照时下的说法是“以人为本”,以尊重其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大发展和谐与统一为目标,同时追求整个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构建和谐社会.
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中庸之道」,有四点意见: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所以,现在的公司行号大都制定八小时上班制,每天工作时间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 有一个时间性;甚至每个星期不但有休假日,现在还实施「周休二日」,这就是要我们不要太辛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有的人享用过度,过份的放纵五欲之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高楼大厦,出门要开高级轿车等.过份的追求物欲之乐,甚至浪费无度,则如银行里的存款,用得太多,总有一天会负债,所以福德因缘还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尤其身为主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如果待人严苛,或者是过份放任,都不是处人之道.
第四、用物不要太荣:对于日常用物,有的人好买,平常没事就喜欢逛街购物,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人则非名牌不用.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
中庸并不等于碌碌无为也不等于毫无原则的退让,更不等于人前人后两个样,趋炎附势、狗眼看人低.人一向说起中庸之道很容易,但要做起来却真的很难很难!(作者:郑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