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19-06-22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优质解答
单元一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实课标
一、孔子(前551——前479年)
1、“仁”的思想:
①含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美德的总合.②实现方法: “忠恕”之道.“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的关键是自我修养.③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要“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对普通人来讲,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而修仁的标准是“礼”.
2、“礼”的思想
①含义: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典章制度.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准则和政治制度.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各阶层要贵贱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复社会秩序.其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所欲为,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③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借助伦理道德的作用,化解个人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按照礼制,重新建立起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最终治国安民,使社会由乱变治.而把握仁与礼两者关系的方法论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
“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谦和持中,恰到好处.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
孔子主张理性,反对迷信,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而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传统.
5、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①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 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6、教育思想: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②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④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
7、孔子的教育地位:
①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被后世称为“第一位老师”、“万世师表”;②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使学术下移等;③总结出一套很好的教学方法;④整理六经,保存了典籍,传播了文化.
8、孔子的历史地位
①孔子的思想在当时虽未受到重视,但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深渊远影响;②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③孔子本人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二、老子
1、“道”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既是自然的规律,又是世界的本原.在天命论盛行的春秋时期,这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世界是运动和变化的,事物都会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比如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生和死、贵和贱等等.
3、政治思想:①他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规律,人们遵道而行,顺其自然.所以主张“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治大国如烹小鲜”等;②面对春秋乱世,老子消极避世,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4、老子的历史地位:
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②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学、论理学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区别
1、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的是一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执着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避世思想,是一种看破规律、尊重规律的超脱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会人际关系,对“天道”避而不谈;而老子思想则研究“天道”,用“道”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对现实社会则恰恰消极避之.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第1课相同)
落实课标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
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
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①4个思想要点:仁政学说——思想核心;人性本善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②评价: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①4个思想要点:“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②评价: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上天、节用、节葬.
2、评价: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取征引;战国之后趋于没落.
四.庄子和道家
1、3个思想要点:①哲学观点:齐物(任何事物本质相同);②人生态度: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③天人关系:不相胜(人必然顺从自然).
2、评价:①不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在文学和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蕴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风格,对后世文风有深远影响.
五.韩非和法家
1、5个思想要点:①法、术、势相结合;②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③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今必胜古;④主张变法革新;⑤以法为本,主张法治.
2、影响:①韩非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②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吴起:文德与武备兼重的战略思想
2、孙膑:①强调把握战争规律,取得桂陵之战胜利;②重视人的作用;③创造利己形势;④著有《孙膑兵法》,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七、“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的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因而,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断作用.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落实课标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x09原因:①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②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③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
2、\x09内容:①是道家学说中黄帝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②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3、\x09作用:使汉初政治宽松,社会迅速恢复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x09原因:
①汉朝面临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开拓大一统事业;③儒家学说经过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适应了社会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实行仁政;④三纲五常学说;⑤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等主张
3、巩固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政;②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完备的教育系统,学习儒家经典,传播儒家思想.
4、历史影响: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更有利于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扬的“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③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从此在政治上占据正统地位,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④消极影响是禁锢了思想,扼杀了才智.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落实课标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2、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3、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
二、程朱理学
1、概念:理学是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服务于治理国家的学说,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3、主张:①世界观:理,在世界是本原,在社会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是人性;②方法论:格物致知;
4、影响:①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朝成为科举考试内容;②明初程朱理学确定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③流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产生很大影响.
三、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
①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
2、明朝王守仁:
①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代替理学;②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四、理学影响:
  1、理学从哲学上发展了儒学,是宋明时期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方面影响深远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片面地重义轻利,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3、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具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强调力行,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其了积极作用.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落实课标
一、历史背景
1、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文化:程朱理学走向极端,八股科举使思想界出现陈腐习气,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窠臼,冲破传统儒学束缚. 
二、李贽主张
1、有《焚书》和《藏书》等多种著作;
2、鞭鞑程朱理学,批判纲常伦理,反对绝对权威,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3、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尊重个性解放;
4、万物的本原是阴阳二气,根本否定天理,摇撼了理学的理论基础.
三、经世致用
 1、背景:
①明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②士大夫面对危局,寻求改革方案,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现实结合,形成经世致用思想.
 2、代表:顾炎武、黄宗羲、顾炎开
 3、主张: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致力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②提出拯救时弊主张;③主张工商皆本(黄宗羲).
 4、影响:
①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据学术之风;
②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思想源泉.
四、批判君主专制
  1、主张:
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君主专制是社会许多弊端的根源(黄宗羲);②区分亡国与亡天下(顾炎武);③提出限制君权的设想: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保证清正廉洁等;
2、影响:
①对君主专制造成强烈冲击;②对后世民主思想具有深刻的启蒙和启迪作用.
五、整体认识
1、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2、批判思想继承批判了传统儒家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抨击纲常伦理;
3、提倡经世致用,追求个性解放,构建起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开启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但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实践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落实课标
一、天文学
1、天象观测:
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还著作,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2、天体测量:
①秦汉:发明浑仪;②东汉:张衡发明水运浑象仪,证明浑天说,其地圆见解比欧洲早1000年,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③ 唐朝:僧一行与梁令瓒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实测子午线;制水运浑象仪;④元朝:郭守敬制简仪;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推崇.
3、历法:郭守敬编制《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4、中国古代的天文学领先的原因:
①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②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授命于天“的依据,宣示政权统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③朝廷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乾地观测和研究,取得显著的成就.
二、数学
1、计算方法:
①春秋出现九九乘法口诀;②春秋时发明度量;③春秋战国出现算筹
2、数学专著:
东汉《九章算术》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有面积、容积、正负、数加减、一元二次方程等世界最先进的成就),标志着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以算筹为工具、以十制位计算的数学体系形成.
3、圆周率:
三国刘徽精确到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七位,领先世界1000余年.
4、数学思想:
明朱载育提出“理由数显,数由理出”,以计算为基础,构筑韵律体系.
三、农学----四大农书
1、《齐民要术》:南北朝贾思勰,介绍北方生产经验,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农桑辑要》:由元代大司农司主编,最早官修农书;
3、《农书》:
元朝王祯,综合南北经验,涉及农林牧副渔,附有
单元一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实课标
一、孔子(前551——前479年)
1、“仁”的思想:
①含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美德的总合.②实现方法: “忠恕”之道.“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的关键是自我修养.③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要“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对普通人来讲,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而修仁的标准是“礼”.
2、“礼”的思想
①含义: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典章制度.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准则和政治制度.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各阶层要贵贱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复社会秩序.其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所欲为,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③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借助伦理道德的作用,化解个人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按照礼制,重新建立起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最终治国安民,使社会由乱变治.而把握仁与礼两者关系的方法论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
“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谦和持中,恰到好处.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
孔子主张理性,反对迷信,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而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传统.
5、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①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 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6、教育思想: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②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④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
7、孔子的教育地位:
①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被后世称为“第一位老师”、“万世师表”;②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使学术下移等;③总结出一套很好的教学方法;④整理六经,保存了典籍,传播了文化.
8、孔子的历史地位
①孔子的思想在当时虽未受到重视,但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深渊远影响;②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③孔子本人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二、老子
1、“道”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既是自然的规律,又是世界的本原.在天命论盛行的春秋时期,这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世界是运动和变化的,事物都会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比如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生和死、贵和贱等等.
3、政治思想:①他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规律,人们遵道而行,顺其自然.所以主张“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治大国如烹小鲜”等;②面对春秋乱世,老子消极避世,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4、老子的历史地位:
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②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学、论理学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区别
1、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的是一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执着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避世思想,是一种看破规律、尊重规律的超脱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会人际关系,对“天道”避而不谈;而老子思想则研究“天道”,用“道”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对现实社会则恰恰消极避之.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第1课相同)
落实课标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
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
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①4个思想要点:仁政学说——思想核心;人性本善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②评价: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①4个思想要点:“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②评价: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上天、节用、节葬.
2、评价: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取征引;战国之后趋于没落.
四.庄子和道家
1、3个思想要点:①哲学观点:齐物(任何事物本质相同);②人生态度: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③天人关系:不相胜(人必然顺从自然).
2、评价:①不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在文学和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蕴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风格,对后世文风有深远影响.
五.韩非和法家
1、5个思想要点:①法、术、势相结合;②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③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今必胜古;④主张变法革新;⑤以法为本,主张法治.
2、影响:①韩非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②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吴起:文德与武备兼重的战略思想
2、孙膑:①强调把握战争规律,取得桂陵之战胜利;②重视人的作用;③创造利己形势;④著有《孙膑兵法》,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七、“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的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因而,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断作用.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落实课标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x09原因:①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②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③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
2、\x09内容:①是道家学说中黄帝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②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3、\x09作用:使汉初政治宽松,社会迅速恢复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x09原因:
①汉朝面临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开拓大一统事业;③儒家学说经过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适应了社会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实行仁政;④三纲五常学说;⑤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等主张
3、巩固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政;②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完备的教育系统,学习儒家经典,传播儒家思想.
4、历史影响: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更有利于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扬的“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③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从此在政治上占据正统地位,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④消极影响是禁锢了思想,扼杀了才智.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落实课标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2、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3、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
二、程朱理学
1、概念:理学是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服务于治理国家的学说,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3、主张:①世界观:理,在世界是本原,在社会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是人性;②方法论:格物致知;
4、影响:①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朝成为科举考试内容;②明初程朱理学确定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③流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产生很大影响.
三、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
①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
2、明朝王守仁:
①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代替理学;②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四、理学影响:
  1、理学从哲学上发展了儒学,是宋明时期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方面影响深远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片面地重义轻利,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3、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具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强调力行,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其了积极作用.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落实课标
一、历史背景
1、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文化:程朱理学走向极端,八股科举使思想界出现陈腐习气,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窠臼,冲破传统儒学束缚. 
二、李贽主张
1、有《焚书》和《藏书》等多种著作;
2、鞭鞑程朱理学,批判纲常伦理,反对绝对权威,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3、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尊重个性解放;
4、万物的本原是阴阳二气,根本否定天理,摇撼了理学的理论基础.
三、经世致用
 1、背景:
①明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②士大夫面对危局,寻求改革方案,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现实结合,形成经世致用思想.
 2、代表:顾炎武、黄宗羲、顾炎开
 3、主张: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致力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②提出拯救时弊主张;③主张工商皆本(黄宗羲).
 4、影响:
①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据学术之风;
②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思想源泉.
四、批判君主专制
  1、主张:
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君主专制是社会许多弊端的根源(黄宗羲);②区分亡国与亡天下(顾炎武);③提出限制君权的设想: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保证清正廉洁等;
2、影响:
①对君主专制造成强烈冲击;②对后世民主思想具有深刻的启蒙和启迪作用.
五、整体认识
1、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2、批判思想继承批判了传统儒家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抨击纲常伦理;
3、提倡经世致用,追求个性解放,构建起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开启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但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实践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落实课标
一、天文学
1、天象观测:
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还著作,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2、天体测量:
①秦汉:发明浑仪;②东汉:张衡发明水运浑象仪,证明浑天说,其地圆见解比欧洲早1000年,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③ 唐朝:僧一行与梁令瓒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实测子午线;制水运浑象仪;④元朝:郭守敬制简仪;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推崇.
3、历法:郭守敬编制《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4、中国古代的天文学领先的原因:
①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②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授命于天“的依据,宣示政权统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③朝廷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乾地观测和研究,取得显著的成就.
二、数学
1、计算方法:
①春秋出现九九乘法口诀;②春秋时发明度量;③春秋战国出现算筹
2、数学专著:
东汉《九章算术》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有面积、容积、正负、数加减、一元二次方程等世界最先进的成就),标志着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以算筹为工具、以十制位计算的数学体系形成.
3、圆周率:
三国刘徽精确到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七位,领先世界1000余年.
4、数学思想:
明朱载育提出“理由数显,数由理出”,以计算为基础,构筑韵律体系.
三、农学----四大农书
1、《齐民要术》:南北朝贾思勰,介绍北方生产经验,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农桑辑要》:由元代大司农司主编,最早官修农书;
3、《农书》:
元朝王祯,综合南北经验,涉及农林牧副渔,附有
相关标签: 高中历史 必修 知识点 总结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