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原 文】
1、子①曰;“学而②时③习之④,不亦说乎⑤? 有朋⑥自⑦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⑧而⑨不愠⑩,不亦君子(11)乎?”
【注 释】
①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论语》中特指孔子.②而:顺接连词,然后.③时:名词作状语,按时.④习:鸟反复、频繁地飞,引申为反复温习、练习、实习等.之,指代所学的知识.⑤不亦说(yuè)乎:“不亦……乎”;文言中常用的一种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为“难道不……吗”、“岂不是……吗”(不宜译为“不也是……吗)”.说,通“悦”,高兴.⑥朋:“同门曰朋,同志为友.”古代同一个老师的学生互为朋,有共同志趣的互为友.这里的朋指的是志趣相同的同学们.⑦自:从.⑧知:了解.“知”字后省略了宾语“己”.⑨而:却,但,转折连词.⑩愠(yùn):恼恨.“不愠”前省略主语“己”.(11)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译 文】
孔夫子说:“学了(功课),然后按时温习它,岂不是很愉快的吗?有(同自己)志趣相投的同学从远方来,岂不是很快乐的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恼恨,岂不是个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原 文】
2、曾子①曰:“ 吾日(2三)省③吾身④:为⑤人谋⑥而⑦不忠⑧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⑨乎?传⑩不习(11)乎?”
【注 释】
①曾子:曾参(shēn),前505-436,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城)人,孔子的学生.②日:日日,天天.③省:反省,检查.④吾身:自身,自己.⑤为(wèi):替,介词.⑥谋:谋划、办事.⑦而: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不译.⑧忠:办事尽心竭力.⑨信:真诚,诚实.⑩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动词用如名词.(11)习:复习,演习,实习.
【译 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没有尽心竭力吗?和朋友交往没有守信用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复习吗?”
【原 文】
3、子曰:“温故①而②知新③,可以④为⑤师矣⑥.”
【注 释】
①故:指旧知识,形容词用如名词.②而:就,进而,顺接连词.③新:新知识,形容词用如名词.④可以:即“可以之”(可以让他)的省略.可,可以,能愿动词.以,凭借,介词.⑤为:成为,当.⑥矣:了,表肯定语气.
【译 文】
孔夫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领会了新的知识,(这种人) 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
【原 文】
4、子曰:“学而①不思则②罔③;思而不学则殆④.”
【注 释】
①而:却,表轻微转折的连词.②则:就.③罔(wǎng):通“惘”,迷惑.④殆(dài):有害,危险.
【译 文】
孔夫子说:“光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无所适从;光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误入歧途.”
【原 文】
5、子曰:“由①,诲②女③知④之⑤乎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⑦知⑧也.”
【注 释】
①由: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②诲huì:教导,教诲.③女(rǔ):通“汝”,你.④知:知道,这里引申为记住.⑤之:它.指求知的正确态度.⑥乎:这里表示祈使、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吧”.⑦是:这,代词.⑧知(zhì):通“智”,聪明,智慧.
【译 文】
孔夫子说:“仲由,教给你记住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啊.”
【原 文】
6、子曰:“三①人行,必有我师②焉③;择其④善者⑤而⑥从⑦之⑧,其不善者而⑨改⑩之.”
【注 释】
(1三):在文言中常表示虚数.②师:老师.这里泛指值得学习的人.③焉:于之,兼词(即—个词兼有两个词的词义、词性和语法作用.“焉”在句尾作兼词时,相当于“于十之”.于,在,介词.之,代词,指上文的“三人”.④其:他们的.⑤善者:好的方面,优点,长处.者,结构助词,表示“……的方面”.⑥而:表目的关系的连词,可译为“来”.⑦从:跟随,引申为仿效,学习.⑧之:代“其善者”.⑨而:就.⑩改:改正,这里是引为鉴戒的意思.
【译 文】
孔夫子说:“几个人—起走路,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优点来仿效,(至于)他们的缺点就要引以为戒.”
【原 文】
7、子曰:“见贤①思齐②焉③,见不贤而④内⑤自省⑥也.”
【注 释】
①贤: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形容词用如名词.②齐:看齐.形容词用如动词.
③焉:于之.于,向.之,他.④而:就.⑤内:在内心,名词作状语.
⑥省(xǐng):反省.
【译 文】
孔夫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在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原 文】
8、曾子曰:“士①不可以不弘毅②,任③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④,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⑤,不亦远乎?”
【注 释】
①士:读书人.②弘毅:刚强,勇毅.③任:责任.④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介词“以”的宾语“仁”提前.“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仁,仁爱,博爱.⑤已:停止,动词.
【译 文】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勇毅,(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在人间实现仁爱当作自己的责任,(责任)难道不重大吗?至死方休,(路途)难道不遥远吗? ”
【原 文】
9、子曰:“岁寒①,然后②知松柏之③后凋④也.”
【注 释】
①寒:严寒时节,形容词用如名词.②然后:如此之后.然,代词,这样.③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④凋:凋谢.
【译 文】
孔夫子说:“一年(到了)严寒时节,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原 文】
10、子贡①问曰;“孔文子②何以③谓④之⑤‘文’也?”子曰:“敏⑥而⑦好学,不耻⑧下⑨问,是以⑩谓之‘文’也.”
【注 释】
①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公元前520—?,春秋时卫国人.②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ù),死后的谥(shì)号是“文”,所以称孔文子.③何以:凭什么,把介词“以”的宾语“何”提前,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常见.④谓:称作,叫做.⑤之:他,指孔文子.⑥敏:敏捷,引申为聪明.⑦而: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又”.⑧耻:以……为耻,形容词用如意动词.⑨下:向下,名词作状语.下,指不如自己的人. ⑩是以:即“以是”,因此.以,因.是,此.
【译 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他‘文’呢?”孔夫子说:“(他)聪明而又爱好学习,(还)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羞耻,因此称他‘文’.”
【原 文】
11、子曰,“默①而②识③之④,学而不厌⑤,诲人不倦,何有于我⑥哉!”
【注 释】
①默:暗暗地.有“沉静专心”的意思.②而:连接状语“默”和谓语“识”,译为‘“地”.③识(zhì):通“志”记住.④之:此,指所学的知识.⑤厌:吃饱,引申为满足.⑥何有于我:即“于我有何”.于我,对我来说,在句中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移至谓语之前状语的位置上.何有,有什么.“有”的宾语是疑问代词时,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置于谓语之前.
【译 文】
孔夫子说:“默默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努力)学习而永不满足,教诲别人从不厌倦,对我来说,有哪—样呢?”
【原 文】
12、子曰:“不愤①不启②,不悱③不发.举一隅④不以(5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 释】
①愤:心中郁闷.②启:与下一句的“发”形成互文,都是启发的意思.③悱(fěi):想说(却又)不知道怎么说.④隅(yú):角落.⑤以:可以,能够.(古代“以”和“能”音近义通.)
【译 文】
孔夫子说:“(学生)不到(他为了弄明白而)发愁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举出一个墙角(他)却不能由此类联想到其他三个墙角,就不再翻来覆去地教他.
【原 文】
13、子贡问曰①:“有一言②而③可以终身④行⑤之⑥者乎?”子曰:“其⑦恕⑧乎⑨!己所不欲⑩,勿施(11)于(12)人.”
【注 释】
①曰:这里可译为“道”.(2一)言:一个字.③而:表顺接的连词,不译.④终身:一辈子.⑤行:奉行.⑥之:它,代那一个字.⑦其:表示推断的副词,大概,也许.⑧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⑨乎:吧.⑩所不欲:不想要的,名词性的所字结构.(11)施:施加,强加.(12)于:向、给.
【译 文】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奉行它一辈子呢?孔夫子说:“大概是‘恕’字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鉴 赏】
这十三则《论语》基本上体现了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虽然它们谈的都是为人治学与做人这一永恒的热门话题,但是有些见解却历久弥新,发人深省.如:“教”与“学”的互动;“学”与“习”的统一;“温故”与“知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书本知识要同关注现实相结合…….尤其强调对求学者思想品德的培养:教,不只要重视教知识,更要重视教做人;学,不只要重视学习知识,更要重视学习做人.包括正确对待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善于自我反省;能经受严酷环境的考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要有远大的抱负:以在普天下实现“仁”为己任,“死而后已”.
这些语录每则字数不多,但观点鲜明,有的放矢,思想深刻而语言凝炼.所以其中的一些语句或从中演化的一些成语,如“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举一反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警句和格言.
【原 文】
1、子①曰;“学而②时③习之④,不亦说乎⑤? 有朋⑥自⑦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⑧而⑨不愠⑩,不亦君子(11)乎?”
【注 释】
①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论语》中特指孔子.②而:顺接连词,然后.③时:名词作状语,按时.④习:鸟反复、频繁地飞,引申为反复温习、练习、实习等.之,指代所学的知识.⑤不亦说(yuè)乎:“不亦……乎”;文言中常用的一种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为“难道不……吗”、“岂不是……吗”(不宜译为“不也是……吗)”.说,通“悦”,高兴.⑥朋:“同门曰朋,同志为友.”古代同一个老师的学生互为朋,有共同志趣的互为友.这里的朋指的是志趣相同的同学们.⑦自:从.⑧知:了解.“知”字后省略了宾语“己”.⑨而:却,但,转折连词.⑩愠(yùn):恼恨.“不愠”前省略主语“己”.(11)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译 文】
孔夫子说:“学了(功课),然后按时温习它,岂不是很愉快的吗?有(同自己)志趣相投的同学从远方来,岂不是很快乐的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恼恨,岂不是个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原 文】
2、曾子①曰:“ 吾日(2三)省③吾身④:为⑤人谋⑥而⑦不忠⑧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⑨乎?传⑩不习(11)乎?”
【注 释】
①曾子:曾参(shēn),前505-436,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城)人,孔子的学生.②日:日日,天天.③省:反省,检查.④吾身:自身,自己.⑤为(wèi):替,介词.⑥谋:谋划、办事.⑦而: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不译.⑧忠:办事尽心竭力.⑨信:真诚,诚实.⑩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动词用如名词.(11)习:复习,演习,实习.
【译 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没有尽心竭力吗?和朋友交往没有守信用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复习吗?”
【原 文】
3、子曰:“温故①而②知新③,可以④为⑤师矣⑥.”
【注 释】
①故:指旧知识,形容词用如名词.②而:就,进而,顺接连词.③新:新知识,形容词用如名词.④可以:即“可以之”(可以让他)的省略.可,可以,能愿动词.以,凭借,介词.⑤为:成为,当.⑥矣:了,表肯定语气.
【译 文】
孔夫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领会了新的知识,(这种人) 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
【原 文】
4、子曰:“学而①不思则②罔③;思而不学则殆④.”
【注 释】
①而:却,表轻微转折的连词.②则:就.③罔(wǎng):通“惘”,迷惑.④殆(dài):有害,危险.
【译 文】
孔夫子说:“光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无所适从;光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误入歧途.”
【原 文】
5、子曰:“由①,诲②女③知④之⑤乎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⑦知⑧也.”
【注 释】
①由: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②诲huì:教导,教诲.③女(rǔ):通“汝”,你.④知:知道,这里引申为记住.⑤之:它.指求知的正确态度.⑥乎:这里表示祈使、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吧”.⑦是:这,代词.⑧知(zhì):通“智”,聪明,智慧.
【译 文】
孔夫子说:“仲由,教给你记住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啊.”
【原 文】
6、子曰:“三①人行,必有我师②焉③;择其④善者⑤而⑥从⑦之⑧,其不善者而⑨改⑩之.”
【注 释】
(1三):在文言中常表示虚数.②师:老师.这里泛指值得学习的人.③焉:于之,兼词(即—个词兼有两个词的词义、词性和语法作用.“焉”在句尾作兼词时,相当于“于十之”.于,在,介词.之,代词,指上文的“三人”.④其:他们的.⑤善者:好的方面,优点,长处.者,结构助词,表示“……的方面”.⑥而:表目的关系的连词,可译为“来”.⑦从:跟随,引申为仿效,学习.⑧之:代“其善者”.⑨而:就.⑩改:改正,这里是引为鉴戒的意思.
【译 文】
孔夫子说:“几个人—起走路,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优点来仿效,(至于)他们的缺点就要引以为戒.”
【原 文】
7、子曰:“见贤①思齐②焉③,见不贤而④内⑤自省⑥也.”
【注 释】
①贤: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形容词用如名词.②齐:看齐.形容词用如动词.
③焉:于之.于,向.之,他.④而:就.⑤内:在内心,名词作状语.
⑥省(xǐng):反省.
【译 文】
孔夫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在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原 文】
8、曾子曰:“士①不可以不弘毅②,任③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④,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⑤,不亦远乎?”
【注 释】
①士:读书人.②弘毅:刚强,勇毅.③任:责任.④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介词“以”的宾语“仁”提前.“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仁,仁爱,博爱.⑤已:停止,动词.
【译 文】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勇毅,(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在人间实现仁爱当作自己的责任,(责任)难道不重大吗?至死方休,(路途)难道不遥远吗? ”
【原 文】
9、子曰:“岁寒①,然后②知松柏之③后凋④也.”
【注 释】
①寒:严寒时节,形容词用如名词.②然后:如此之后.然,代词,这样.③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④凋:凋谢.
【译 文】
孔夫子说:“一年(到了)严寒时节,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原 文】
10、子贡①问曰;“孔文子②何以③谓④之⑤‘文’也?”子曰:“敏⑥而⑦好学,不耻⑧下⑨问,是以⑩谓之‘文’也.”
【注 释】
①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公元前520—?,春秋时卫国人.②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ù),死后的谥(shì)号是“文”,所以称孔文子.③何以:凭什么,把介词“以”的宾语“何”提前,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常见.④谓:称作,叫做.⑤之:他,指孔文子.⑥敏:敏捷,引申为聪明.⑦而: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又”.⑧耻:以……为耻,形容词用如意动词.⑨下:向下,名词作状语.下,指不如自己的人. ⑩是以:即“以是”,因此.以,因.是,此.
【译 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他‘文’呢?”孔夫子说:“(他)聪明而又爱好学习,(还)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羞耻,因此称他‘文’.”
【原 文】
11、子曰,“默①而②识③之④,学而不厌⑤,诲人不倦,何有于我⑥哉!”
【注 释】
①默:暗暗地.有“沉静专心”的意思.②而:连接状语“默”和谓语“识”,译为‘“地”.③识(zhì):通“志”记住.④之:此,指所学的知识.⑤厌:吃饱,引申为满足.⑥何有于我:即“于我有何”.于我,对我来说,在句中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移至谓语之前状语的位置上.何有,有什么.“有”的宾语是疑问代词时,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置于谓语之前.
【译 文】
孔夫子说:“默默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努力)学习而永不满足,教诲别人从不厌倦,对我来说,有哪—样呢?”
【原 文】
12、子曰:“不愤①不启②,不悱③不发.举一隅④不以(5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 释】
①愤:心中郁闷.②启:与下一句的“发”形成互文,都是启发的意思.③悱(fěi):想说(却又)不知道怎么说.④隅(yú):角落.⑤以:可以,能够.(古代“以”和“能”音近义通.)
【译 文】
孔夫子说:“(学生)不到(他为了弄明白而)发愁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举出一个墙角(他)却不能由此类联想到其他三个墙角,就不再翻来覆去地教他.
【原 文】
13、子贡问曰①:“有一言②而③可以终身④行⑤之⑥者乎?”子曰:“其⑦恕⑧乎⑨!己所不欲⑩,勿施(11)于(12)人.”
【注 释】
①曰:这里可译为“道”.(2一)言:一个字.③而:表顺接的连词,不译.④终身:一辈子.⑤行:奉行.⑥之:它,代那一个字.⑦其:表示推断的副词,大概,也许.⑧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⑨乎:吧.⑩所不欲:不想要的,名词性的所字结构.(11)施:施加,强加.(12)于:向、给.
【译 文】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奉行它一辈子呢?孔夫子说:“大概是‘恕’字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鉴 赏】
这十三则《论语》基本上体现了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虽然它们谈的都是为人治学与做人这一永恒的热门话题,但是有些见解却历久弥新,发人深省.如:“教”与“学”的互动;“学”与“习”的统一;“温故”与“知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书本知识要同关注现实相结合…….尤其强调对求学者思想品德的培养:教,不只要重视教知识,更要重视教做人;学,不只要重视学习知识,更要重视学习做人.包括正确对待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善于自我反省;能经受严酷环境的考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要有远大的抱负:以在普天下实现“仁”为己任,“死而后已”.
这些语录每则字数不多,但观点鲜明,有的放矢,思想深刻而语言凝炼.所以其中的一些语句或从中演化的一些成语,如“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举一反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警句和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