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求一篇赏析论语吾十有五而至于学的文章补充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则从心所欲,不逾矩.八百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2019-04-09

求一篇赏析论语吾十有五而至于学的文章
补充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则从心所欲,不逾矩.八百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优质解答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中的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自述生平的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三十岁的时候,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根本就树立了;四十岁,不为纷繁复杂的外物所迷惑,不摆簸不动摇;五十岁的时候,就知晓天命,所谓天命,在这里不是指鬼神之天,也不是指命运之天,指的是“义理之天”,即宇宙人生的规律;六十岁,就“耳顺”,这句话很难理解,各家各派的解释也不尽相同,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解释较为权威,他认为“耳顺”就是“无逆耳之言”,不管别人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都能耐心倾听而又心情平静.做学问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但是更难得的是七十岁,孔子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即完全按照内心的真实意愿去行事,所作所为却没有逾越规矩的地方.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知道,儒家讲究规矩、礼教,并且把遵守规矩礼教的程度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小人是规矩摆在眼前,却因为内心贪欲、邪欲太盛,而不能遵守规矩,甚至破坏规矩;君子是面对规矩,克制自己的欲望,用理智和良知来遵行规矩,捍卫规矩,这是高尚的,但也是痛苦的.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就大不相同了:一个人,举手投足之间洒脱自在,而一言一行一招一式无不在规矩方圆之内.因为他内心所需要的恰好就是规矩所要求的,规矩所要求的恰好是他真正需要的.对于规矩,只有符合,没有逾越;对于内心,只有悠然自得,没有痛苦煎熬.他就是规矩,规矩就是他.这不正是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吗?这不也正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缘由吗?难怪南怀谨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儒家的逍遥游. 那么孔子是怎样达到这种境界的呢?其实这段话中就有答案.我们来看第一句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五岁就开始学习了,十五岁是不是太晚?我想其中的区别就是,我们许多人很早就开始学习,但是很晚才立下志向,有的人甚至一生都没有立下明确的志向.这样一来,你所有的学习都没有指引,都是被动的,至多考上大学,拥有谋生的手段,但很难有所成就,自成一家.而孔子每个阶段所取得成就,无不是在“志于学”的指引之下实现的.古人重视立志,矢志不移,孔子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说到“矢志不移 ,让我对这句话产生了一个疑问:孔子是讲了他阶段性的成果,三十怎样、四十怎样,五十怎样,那么他三十一、四十二这些阶段之间的岁月又是如何度过的呢?翻开《论语》,我们随处可见这样的句子:发愤忘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是焉”“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等等.其中有讲学习方法的,有讲学习态度的.但是无一例外的告诉我们,他的学习时刻不停,从未间断.这些努力和坚持不正是他实现每一个阶段性成果的原因吗?不也正是他实现志向,达到很高境界的基石吗? 愿同学们,立志,坚持,活出境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中的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自述生平的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三十岁的时候,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根本就树立了;四十岁,不为纷繁复杂的外物所迷惑,不摆簸不动摇;五十岁的时候,就知晓天命,所谓天命,在这里不是指鬼神之天,也不是指命运之天,指的是“义理之天”,即宇宙人生的规律;六十岁,就“耳顺”,这句话很难理解,各家各派的解释也不尽相同,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解释较为权威,他认为“耳顺”就是“无逆耳之言”,不管别人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都能耐心倾听而又心情平静.做学问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但是更难得的是七十岁,孔子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即完全按照内心的真实意愿去行事,所作所为却没有逾越规矩的地方.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知道,儒家讲究规矩、礼教,并且把遵守规矩礼教的程度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小人是规矩摆在眼前,却因为内心贪欲、邪欲太盛,而不能遵守规矩,甚至破坏规矩;君子是面对规矩,克制自己的欲望,用理智和良知来遵行规矩,捍卫规矩,这是高尚的,但也是痛苦的.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就大不相同了:一个人,举手投足之间洒脱自在,而一言一行一招一式无不在规矩方圆之内.因为他内心所需要的恰好就是规矩所要求的,规矩所要求的恰好是他真正需要的.对于规矩,只有符合,没有逾越;对于内心,只有悠然自得,没有痛苦煎熬.他就是规矩,规矩就是他.这不正是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吗?这不也正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缘由吗?难怪南怀谨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儒家的逍遥游. 那么孔子是怎样达到这种境界的呢?其实这段话中就有答案.我们来看第一句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五岁就开始学习了,十五岁是不是太晚?我想其中的区别就是,我们许多人很早就开始学习,但是很晚才立下志向,有的人甚至一生都没有立下明确的志向.这样一来,你所有的学习都没有指引,都是被动的,至多考上大学,拥有谋生的手段,但很难有所成就,自成一家.而孔子每个阶段所取得成就,无不是在“志于学”的指引之下实现的.古人重视立志,矢志不移,孔子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说到“矢志不移 ,让我对这句话产生了一个疑问:孔子是讲了他阶段性的成果,三十怎样、四十怎样,五十怎样,那么他三十一、四十二这些阶段之间的岁月又是如何度过的呢?翻开《论语》,我们随处可见这样的句子:发愤忘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是焉”“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等等.其中有讲学习方法的,有讲学习态度的.但是无一例外的告诉我们,他的学习时刻不停,从未间断.这些努力和坚持不正是他实现每一个阶段性成果的原因吗?不也正是他实现志向,达到很高境界的基石吗? 愿同学们,立志,坚持,活出境界.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