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诗歌鉴赏使用的四字词语有哪些?鉴赏古诗词所使用的双音节词语 ,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画面,如什么孤寂冷清…

2019-05-02

诗歌鉴赏使用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鉴赏古诗词所使用的双音节词语 ,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画面,如什么孤寂冷清…
优质解答
动静结合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它分为化动为静和以动衬静.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虚实结合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古代诗歌中的“虚”一般有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已逝去之景之境,如苏轼的《赤壁怀古》“谈笑间,强弩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史实;设想未来之景之境,如刘永《雨霖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实”在诗歌中即为实景、实事、实境.
  古代诗歌中的“虚”与“实”相结合的作用一般表现为: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中的虚景就为“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为“尽荠麦青青”写词人所见的凄凉情形.一虚一实对比寄寓了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再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写了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思念妻子,虚实相生,从而将离别愁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明暗、响寂结合
  比如:鹿 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这里为声衬静,用了衬托,也用了对比.
  ⑵抒情,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或作品中的表白和抒发.
  ①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一般情况下,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以乐景写乐情
  如:风人松(题酒肆) (宋)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 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以哀景写哀情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写老兵,由“十无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写起,着眼于他返乡途中与到家后的情景,主要采用以哀景写哀情的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
  以乐景写哀情
  如:《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 317—589年).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以哀景写乐情
  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雨雪霏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却是征夫回乡之时.《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②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如:赠 汪 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A、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诗歌中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清伤感的暮春落花图.描绘出了幽竹在山窗下不改清阴,抒发了作者回归故乡的喜悦.
  B、寓情于景
  如:从 军 北 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注]碛(qì):沙漠.)首句勾画了一支远征军队活动的广阔背景:雪后的天山,刺骨的寒风,浩瀚的沙漠.景物雄阔苍凉,有力烘托出了行军的环境气氛.第二句以一曲《行路难》及一个“遍”字,丰富了首句的内涵.而笛声的哀怨与环境的荒凉,更能撩起征人的惆怅和愁思.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由笛声引出了“回首月中”的典型动作.士兵们在月光中望什么?也许是遥望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也许是望着笛声传来的方向,也许他们相对而视,热泪夺眶而出……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C、托物言志 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再如:《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开头两句描写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始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着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用“杏花”象征着不随俗,出类拔萃、性格坚强的人,是诗人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写照.层层渲染、铺垫
  如:苏辙《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当然照应也会表现在诗歌内容与标题的照应等.
  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
  如:欧阳修 《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以小见大
  诗是富于联想的,诗歌往往能通过典型和象征手法,并借助于人们的生活经验,达到言近旨远,以小见大.
  2004年高考湖北卷考查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其颈联“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但会让人想到“海日”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都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里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以上手法正是抓住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唤起读者心中的大景与大境界.同学们在赏析此类表达技巧时,应发挥自己的想象,从生活的积淀和感受出发通观全诗.
  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虽写“二乔”不曾捉去是小事,但这件小事却同东吴霸业很有关系.霸业的存亡同“二乔”的命运一样,也是系此一战,如果连“二乔”都被曹操掳去,那么整个东吴生灵涂炭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歌以“二乔”立意,并不是杜牧不懂立意的高低优劣,而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怀.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表达了诗人自由自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如:《行路难》(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表现了诗人实现理想的豁达.
  再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历来脍炙人口,前两句画出一幅山衔落日、黄河奔腾的壮丽图画,最后两句更是画龙点睛之笔,把人带上更高的境界,要再向上攀登,去穷尽天下美景.全诗在描绘祖国壮丽山河中寄寓着深刻的哲理,洋溢着昂然向上的激情,豪放雄壮,意境深远.
动静结合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它分为化动为静和以动衬静.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虚实结合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古代诗歌中的“虚”一般有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已逝去之景之境,如苏轼的《赤壁怀古》“谈笑间,强弩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史实;设想未来之景之境,如刘永《雨霖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实”在诗歌中即为实景、实事、实境.
  古代诗歌中的“虚”与“实”相结合的作用一般表现为: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中的虚景就为“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为“尽荠麦青青”写词人所见的凄凉情形.一虚一实对比寄寓了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再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写了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思念妻子,虚实相生,从而将离别愁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明暗、响寂结合
  比如:鹿 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这里为声衬静,用了衬托,也用了对比.
  ⑵抒情,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或作品中的表白和抒发.
  ①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一般情况下,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以乐景写乐情
  如:风人松(题酒肆) (宋)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 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以哀景写哀情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写老兵,由“十无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写起,着眼于他返乡途中与到家后的情景,主要采用以哀景写哀情的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
  以乐景写哀情
  如:《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 317—589年).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以哀景写乐情
  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雨雪霏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却是征夫回乡之时.《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②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如:赠 汪 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A、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诗歌中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清伤感的暮春落花图.描绘出了幽竹在山窗下不改清阴,抒发了作者回归故乡的喜悦.
  B、寓情于景
  如:从 军 北 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注]碛(qì):沙漠.)首句勾画了一支远征军队活动的广阔背景:雪后的天山,刺骨的寒风,浩瀚的沙漠.景物雄阔苍凉,有力烘托出了行军的环境气氛.第二句以一曲《行路难》及一个“遍”字,丰富了首句的内涵.而笛声的哀怨与环境的荒凉,更能撩起征人的惆怅和愁思.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由笛声引出了“回首月中”的典型动作.士兵们在月光中望什么?也许是遥望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也许是望着笛声传来的方向,也许他们相对而视,热泪夺眶而出……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C、托物言志 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再如:《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开头两句描写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始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着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用“杏花”象征着不随俗,出类拔萃、性格坚强的人,是诗人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写照.层层渲染、铺垫
  如:苏辙《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当然照应也会表现在诗歌内容与标题的照应等.
  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
  如:欧阳修 《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以小见大
  诗是富于联想的,诗歌往往能通过典型和象征手法,并借助于人们的生活经验,达到言近旨远,以小见大.
  2004年高考湖北卷考查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其颈联“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但会让人想到“海日”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都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里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以上手法正是抓住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唤起读者心中的大景与大境界.同学们在赏析此类表达技巧时,应发挥自己的想象,从生活的积淀和感受出发通观全诗.
  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虽写“二乔”不曾捉去是小事,但这件小事却同东吴霸业很有关系.霸业的存亡同“二乔”的命运一样,也是系此一战,如果连“二乔”都被曹操掳去,那么整个东吴生灵涂炭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歌以“二乔”立意,并不是杜牧不懂立意的高低优劣,而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怀.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表达了诗人自由自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如:《行路难》(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表现了诗人实现理想的豁达.
  再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历来脍炙人口,前两句画出一幅山衔落日、黄河奔腾的壮丽图画,最后两句更是画龙点睛之笔,把人带上更高的境界,要再向上攀登,去穷尽天下美景.全诗在描绘祖国壮丽山河中寄寓着深刻的哲理,洋溢着昂然向上的激情,豪放雄壮,意境深远.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