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意思: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
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
知来者.」
意思: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意思: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意思: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孔子说:“(心里)默默地记住学习所得的东西,学习而又不自满,教人又不倦怠,(这三样)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
就象这样的【原文】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评析】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 【原文】
7·31 陈司败(1)问:“昭公(2)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3)巫马期(4)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5),君子亦党乎?君取(6)于吴,为同姓(7),谓之吴孟子(8).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
(1)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也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
(2)昭公:鲁国的君主,名惆,音chóu,公元前541 ̄前510年在位.“昭”是谥号.
(3)揖:做揖,行拱手礼.
(4)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0岁.
(5)党:偏袒、包庇的意思.
(6)取:同娶.
(7)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的行为.
(8)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称为吴孟子,而不称吴姬.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评析】
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表明孔子的确在为鲁昭公袒护,即“为尊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原文】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7·33 子曰:“文,莫(1)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注释】
莫:约摸、大概、差不多. 【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评析】
对于“文,莫吾犹人也”一句,在学术界还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此句意为:“讲到书本知识我不如别人”;有的说此句应为:“勤勉我是能和别人相比的.”我们这里采用了“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这样的解释.他从事教育,既要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他说自己在身体力行方面,还没有取得君子的成就,希望自己和学生们尽可能地从这个方面再作努力. 【原文】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1)为之(2)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3)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
(1)抑:折的语气词,“只不过是”的意思.
(2)为之:指圣与仁.
(3)云尔:这样说.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评析】
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其实是一致.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 【原文】
7·35 子疾病(1),子路请祷(2).子曰:“有诸(3)?”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祗(5).’”子曰:“丘之祷久矣.” 【注释】
(1)疾病:疾指有病,病指病情严重.
(2)请祷:向鬼神请求和祷告,即祈祷.
(3)有诸:诸,“之于”的合音.意为:有这样的事吗.
(4)《诔》:音lěi,祈祷文.
(5)神祗:祗:音qí,古代称天神为神,地神为祗.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评析】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为他祈祷,孔子对此举并不加以反对,而且说自己已经祈祷很久了.对于这段文字怎么理解?有人认为,孔子本人也向鬼神祈祷,说明他是一个非常迷信天地神灵的人;也有人说,他已经向鬼神祈祷很久了,但病情却未见好转,表明他对鬼神抱有怀疑态度,说孔子认为自己平素言行并无过错,所以祈祷对他无所谓.这两种观点,请读者自己去仔细品评. 【原文】
7·36 子曰:“奢则不孙(1),俭则固(2).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释】
(1)孙:同逊,恭顺.不孙,即为不顺,这里的意思是“越礼”.
(2)固:简陋、鄙陋.这里是寒酸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评析】
春秋时代各诸侯、大夫等都极为奢侈豪华,他们的生活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都与周天子没有区别,这在孔子看来,都是越礼、违礼的行为.尽管节俭就会让人感到寒酸,但与其越礼,则宁可寒酸,以维护礼的尊严. 【原文】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注释】
(1)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2)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评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原文】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评析】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泰伯篇第八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原文】
8·1 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2)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3).” 【注释】
(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译文】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评析】
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只有天下让与贤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是称赞无比的. 【原文】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君子笃(4)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 【注释】
(1)劳:辛劳,劳苦.
(2)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
(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4)笃:厚待、真诚.
(5)故旧:故交,老朋友.
(6)偷:淡薄. 【译文】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评析】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原文】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1)予足!启予手!诗云(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3)夫,小子(4)!” 【注释】
(1)启:开启,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
(2)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篇.
(3)免:指身体免于损伤.
(4)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译文】
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评析】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见,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意思: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
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
知来者.」
意思: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意思: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意思: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孔子说:“(心里)默默地记住学习所得的东西,学习而又不自满,教人又不倦怠,(这三样)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
就象这样的【原文】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评析】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 【原文】
7·31 陈司败(1)问:“昭公(2)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3)巫马期(4)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5),君子亦党乎?君取(6)于吴,为同姓(7),谓之吴孟子(8).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
(1)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也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
(2)昭公:鲁国的君主,名惆,音chóu,公元前541 ̄前510年在位.“昭”是谥号.
(3)揖:做揖,行拱手礼.
(4)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0岁.
(5)党:偏袒、包庇的意思.
(6)取:同娶.
(7)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的行为.
(8)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称为吴孟子,而不称吴姬.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评析】
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表明孔子的确在为鲁昭公袒护,即“为尊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原文】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7·33 子曰:“文,莫(1)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注释】
莫:约摸、大概、差不多. 【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评析】
对于“文,莫吾犹人也”一句,在学术界还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此句意为:“讲到书本知识我不如别人”;有的说此句应为:“勤勉我是能和别人相比的.”我们这里采用了“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这样的解释.他从事教育,既要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他说自己在身体力行方面,还没有取得君子的成就,希望自己和学生们尽可能地从这个方面再作努力. 【原文】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1)为之(2)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3)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
(1)抑:折的语气词,“只不过是”的意思.
(2)为之:指圣与仁.
(3)云尔:这样说.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评析】
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其实是一致.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 【原文】
7·35 子疾病(1),子路请祷(2).子曰:“有诸(3)?”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祗(5).’”子曰:“丘之祷久矣.” 【注释】
(1)疾病:疾指有病,病指病情严重.
(2)请祷:向鬼神请求和祷告,即祈祷.
(3)有诸:诸,“之于”的合音.意为:有这样的事吗.
(4)《诔》:音lěi,祈祷文.
(5)神祗:祗:音qí,古代称天神为神,地神为祗.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评析】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为他祈祷,孔子对此举并不加以反对,而且说自己已经祈祷很久了.对于这段文字怎么理解?有人认为,孔子本人也向鬼神祈祷,说明他是一个非常迷信天地神灵的人;也有人说,他已经向鬼神祈祷很久了,但病情却未见好转,表明他对鬼神抱有怀疑态度,说孔子认为自己平素言行并无过错,所以祈祷对他无所谓.这两种观点,请读者自己去仔细品评. 【原文】
7·36 子曰:“奢则不孙(1),俭则固(2).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释】
(1)孙:同逊,恭顺.不孙,即为不顺,这里的意思是“越礼”.
(2)固:简陋、鄙陋.这里是寒酸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评析】
春秋时代各诸侯、大夫等都极为奢侈豪华,他们的生活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都与周天子没有区别,这在孔子看来,都是越礼、违礼的行为.尽管节俭就会让人感到寒酸,但与其越礼,则宁可寒酸,以维护礼的尊严. 【原文】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注释】
(1)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2)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评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原文】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评析】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泰伯篇第八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原文】
8·1 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2)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3).” 【注释】
(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译文】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评析】
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只有天下让与贤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是称赞无比的. 【原文】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君子笃(4)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 【注释】
(1)劳:辛劳,劳苦.
(2)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
(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4)笃:厚待、真诚.
(5)故旧:故交,老朋友.
(6)偷:淡薄. 【译文】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评析】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原文】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1)予足!启予手!诗云(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3)夫,小子(4)!” 【注释】
(1)启:开启,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
(2)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篇.
(3)免:指身体免于损伤.
(4)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译文】
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评析】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见,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