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中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2019-04-21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中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优质解答
 一 一、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几种观点
  1.“两个过程论”.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1](p632),原则上表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应该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这一观点,史学界称之为“两个过程论”.
  2.“三次革命高潮说”.1954年胡绳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文章中,主张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作为划分时期的标志,提出把近代史划分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大革命运动高潮,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三次革命高潮说”为学术界所公认,几成定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版的教科书和中国近代通史著作,基本是按照这个理论框架编写的.
  3.“两种趋向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史学界又一次掀起了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观点或说法,如“两种趋向论”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两种趋向,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前者是一个向下沉沦的趋向,后者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向.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这种认识史学界称之为“两种趋向论”.
  4.“三个阶梯说”或“四个阶梯说”.李时岳在《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文章中指出,1840—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四个阶段,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与近代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迅速发展,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强调要重视近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的意义,给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以应有的政治地位,强调要以“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进步潮流或基本线索.一些学者把这种提法概括为“三个阶梯说”.如果把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基本线索中的最初一阶,则称为“四个阶梯说”.
  5.“两个任务论”.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据此,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斗争的历史,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为实现现代化而斗争的历史,并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称之为“两个任务论”.
  6.陈旭麓的“新陈代谢论”.陈旭麓在《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一文中,把1840—1949年110年的历史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来考察,建构了其“新陈代谢”为旨趣的近代史新架构.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表现为急剧的新陈代谢,螺旋地推进,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一步步有限地推向近代化,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行民主主义(资本主义)之新.在19世纪中晚期,中国在推动变革的道路上有三次革命高潮(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1927年的大革命,打倒了北洋军阀政府;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夺取全国胜利)以不同的斗争方式,程度不等地推动或体现了新陈代谢的历程.陈旭麓的“新陈代谢论”自成一家之说.
  7.罗荣渠为代表的“现代化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史学者以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和华中师大的章开沅教授为代表,开始参与现代化研究,他们在介绍、评论国外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力图建立中国自己的现代化理论、概念体系和分析框架,作了大量的艰苦探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得到学界同仁的首肯和响应.目前,许多学者跟着提出了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现代化视角”和“现代化主线”等论点,均可称为“现代化论”.
  笔者认为,“两个过程论”与“三次革命高潮说”侧重从阶级斗争和民族运动的角度来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这一内容较为单一,它所揭示的实际上是中国近代政治史或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基本线索,很难说它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两种趋向论”与“三个阶梯说”或“四个阶梯说”侧重从社会性质的演变角度来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它实质上是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运动(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为主要线索来考察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因为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是极其有限,很难说资本主义运动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刻影响和主导着中国近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从而构成其发展的基本线索.如果把1840年—1949年确定为中国近代史的时间区间,“趋向论”和“阶梯说”的局限性就更为明显.而以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较为科学合理,更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而“新陈代谢论”和“两个任务论”,均可以看作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现代化论”的解读.
  二、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历史逻辑
  所谓“基本线索”,简言之,就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反映一定历史阶段本质的事件.作为基本线索,第一必须能够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独特本质,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主题,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统一在它所揭示的本质之下;第二必须能够涵盖不同历史领域的内容,能揭示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诸层面的发展本质及其趋向.
  何谓“现代化”?迄今为止学术界没有公认的一致看法.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把现代化的种种涵义归纳概括为四大类:一是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二是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三是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四是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2](P8-16)实际上,现代化是一个包罗宏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它首先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过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发生现代化变革的过程,也是经济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过程.现代化是近二、三百年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基本主题.它自发端于西欧起,就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迄今为止,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发展出现了三次大推进的浪潮.中国现代化的启动正值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汹涌之际,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它打破了中国长期封闭发展的格局,是中国通向现代世界的新纪元,从此,中国踏上艰难的现代化的路程.
 一 一、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几种观点
  1.“两个过程论”.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1](p632),原则上表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应该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这一观点,史学界称之为“两个过程论”.
  2.“三次革命高潮说”.1954年胡绳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文章中,主张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作为划分时期的标志,提出把近代史划分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大革命运动高潮,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三次革命高潮说”为学术界所公认,几成定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版的教科书和中国近代通史著作,基本是按照这个理论框架编写的.
  3.“两种趋向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史学界又一次掀起了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观点或说法,如“两种趋向论”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两种趋向,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前者是一个向下沉沦的趋向,后者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向.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这种认识史学界称之为“两种趋向论”.
  4.“三个阶梯说”或“四个阶梯说”.李时岳在《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文章中指出,1840—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四个阶段,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与近代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迅速发展,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强调要重视近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的意义,给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以应有的政治地位,强调要以“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进步潮流或基本线索.一些学者把这种提法概括为“三个阶梯说”.如果把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基本线索中的最初一阶,则称为“四个阶梯说”.
  5.“两个任务论”.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据此,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斗争的历史,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为实现现代化而斗争的历史,并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称之为“两个任务论”.
  6.陈旭麓的“新陈代谢论”.陈旭麓在《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一文中,把1840—1949年110年的历史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来考察,建构了其“新陈代谢”为旨趣的近代史新架构.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表现为急剧的新陈代谢,螺旋地推进,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一步步有限地推向近代化,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行民主主义(资本主义)之新.在19世纪中晚期,中国在推动变革的道路上有三次革命高潮(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1927年的大革命,打倒了北洋军阀政府;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夺取全国胜利)以不同的斗争方式,程度不等地推动或体现了新陈代谢的历程.陈旭麓的“新陈代谢论”自成一家之说.
  7.罗荣渠为代表的“现代化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史学者以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和华中师大的章开沅教授为代表,开始参与现代化研究,他们在介绍、评论国外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力图建立中国自己的现代化理论、概念体系和分析框架,作了大量的艰苦探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得到学界同仁的首肯和响应.目前,许多学者跟着提出了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现代化视角”和“现代化主线”等论点,均可称为“现代化论”.
  笔者认为,“两个过程论”与“三次革命高潮说”侧重从阶级斗争和民族运动的角度来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这一内容较为单一,它所揭示的实际上是中国近代政治史或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基本线索,很难说它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两种趋向论”与“三个阶梯说”或“四个阶梯说”侧重从社会性质的演变角度来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它实质上是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运动(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为主要线索来考察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因为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是极其有限,很难说资本主义运动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刻影响和主导着中国近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从而构成其发展的基本线索.如果把1840年—1949年确定为中国近代史的时间区间,“趋向论”和“阶梯说”的局限性就更为明显.而以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较为科学合理,更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而“新陈代谢论”和“两个任务论”,均可以看作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现代化论”的解读.
  二、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历史逻辑
  所谓“基本线索”,简言之,就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反映一定历史阶段本质的事件.作为基本线索,第一必须能够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独特本质,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主题,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统一在它所揭示的本质之下;第二必须能够涵盖不同历史领域的内容,能揭示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诸层面的发展本质及其趋向.
  何谓“现代化”?迄今为止学术界没有公认的一致看法.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把现代化的种种涵义归纳概括为四大类:一是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二是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三是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四是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2](P8-16)实际上,现代化是一个包罗宏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它首先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过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发生现代化变革的过程,也是经济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过程.现代化是近二、三百年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基本主题.它自发端于西欧起,就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迄今为止,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发展出现了三次大推进的浪潮.中国现代化的启动正值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汹涌之际,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它打破了中国长期封闭发展的格局,是中国通向现代世界的新纪元,从此,中国踏上艰难的现代化的路程.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