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朱云见汉成帝
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①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②.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头以厉③其馀.”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⑤!”
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④云下,云攀殿槛⑥,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⑦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
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
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⑧之,以旌⑨直臣.”
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释】①匡:辅助.②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③厉:激励,此处有“警戒“之意.④张禹:汉成帝的老师.⑤将:拿.⑥槛jiàn:栏杆.⑦龙逢、比干:古代因直谏而被杀的忠臣.⑧辑:连缀、修补.⑨旌:表彰.
9.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3分)
遂将云去( ▲ ) 然后得已( ▲ ) 勿易( ▲ )
10.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下亡以益民 皆以美于徐公
B.以厉其馀 其如土石何
C.因而辑之 公将鼓之
D.素著狂直于世 谤讥于市朝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
▲
12.朱云劝谏汉成帝的方式与邹忌劝谏齐威王有何不同?(2分)
▲
齐桓公出猎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 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牝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襟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皋陶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④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 [注]①牝(pìn)牛: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 ③皋陶:人名,法官.舜的臣子.④见暴:即被强行夺了马驹.
21.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1)以臣名之 ( ) (2)臣故畜牝牛 ( )(3)公诚愚矣 ( )
22.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2分)
使尧在上,皋陶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24.作者借“齐桓公出猎”的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3分)
张秀才,寿州人也.寿俗尚武,比户蓄兵器.邻人有市鸟枪归者,夜试之宅旁,猝闻号声.急往视之,有死者,则秀才子也.邻人惧,曰:“杀他人子且不可,况杀张秀才子乎!”乃率家人环跪秀才门,泣诉其故,且曰:“惟君所欲为.”秀才强忍痛,曰:“子岂敢故杀吾子哉,是吾子命当绝也.且安知非我不德,天之降罚,杀吾子以报吾耶?”自具棺葬之,无他语. (选自徐珂《清稗类钞》)
2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比户蓄兵器 ②邻人有市鸟枪归者
③乃率家人环跪秀才门 ④自具棺葬之
2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且安知非我不德,天之降罚,杀吾子以报吾耶?
23.张秀才的优点是: ,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他的缺点是: .(4分)
一、《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二、《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ī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 的来历,现比喻
一、《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3)、曹沫三战所亡地 (4)、欲倍其约
(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
(2)、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二、《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 (2)、愿子还而视之
(3)、去而顾之 (4)、伯乐乃还而视之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一、《屈而不信》①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能信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③,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④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⑤不知类⑥也.”
注释: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②信:同“伸”.③不远秦、楚之路:不以去秦国去楚国的路途为远.④恶:厌恶.⑤此之谓:这就叫做.⑥不知类:不知轻重主次.
1、下列句中,“则”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 B.指不若人,则如恶之
C.心不若人,则不知恶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如有能信之者 (2)则不远秦、楚之路
3、翻译句子.
(1)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2)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4、“此之谓不知类也”“此”指代什么?“不知类”应该怎样理解?
二、《两虎相斗,必有一伤》①
庄子②欲刺虎,馆竖子③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④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③馆竖子:旅馆的童仆. ④须:等待.
1、解释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两虎方且食牛 (2)卞庄子以为然
(3)馆竖子止之 (4)有顷,两虎果斗
2、解释句中加点的“之”.
(1)馆竖子止之 (2)从伤而刺之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辍耕之垄上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C、从伤而刺之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翻译句子.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5、你想到的与这则故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 .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可从人和动物两个角度来回答)
一、《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既毕⑤,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⑥?”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导读]:匈奴使者并不知座中的曹操是假的,但慧眼识英雄,决非平凡之才.曹操当机立断派人追杀他,也是防患于未然.
[注释]:①魏武将见匈奴使: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匈奴,古代北方一少数民族.②雄远国:威震远国.③崔季珪: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据说长得很有威仪.④帝自捉刀立床头: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⑤既毕:指接见完毕.⑥雅望非常: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 2、使崔季珪代( )
3、帝自捉刀立床头( ) 4、魏王何如( )
5、然床头捉刀人 ( ) 6、魏武闻之( )
二、填空
“魏武将见匈奴使”的“使”,词性为 ,解释为 ;
“使崔季珪代”中的“使”,词性为 ,解释为________ .
三、翻译句子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四、在匈奴使者眼中崔季珪“雅望非常”,但曹操却是气度非凡.说明曹操虽“形陋”,但英雄气质自然流露,非崔季珪可比.你对曹操的看法是怎样的?
二、《太宗罢朝》
大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导读]: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征正言直谏很多.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 [注释]:①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太宗,指李世民.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②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③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会杀此田舍汉( ) 2、谁触忤陛下( )
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 4、皇后何为若是( )
5、岂过魏征( ) 6、安敢不贺( )
二、翻译
1、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三、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四、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你谈一谈.
朱云见汉成帝
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①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②.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头以厉③其馀.”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⑤!”
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④云下,云攀殿槛⑥,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⑦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
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
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⑧之,以旌⑨直臣.”
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释】①匡:辅助.②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③厉:激励,此处有“警戒“之意.④张禹:汉成帝的老师.⑤将:拿.⑥槛jiàn:栏杆.⑦龙逢、比干:古代因直谏而被杀的忠臣.⑧辑:连缀、修补.⑨旌:表彰.
9.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3分)
遂将云去( ▲ ) 然后得已( ▲ ) 勿易( ▲ )
10.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下亡以益民 皆以美于徐公
B.以厉其馀 其如土石何
C.因而辑之 公将鼓之
D.素著狂直于世 谤讥于市朝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
▲
12.朱云劝谏汉成帝的方式与邹忌劝谏齐威王有何不同?(2分)
▲
齐桓公出猎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 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牝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襟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皋陶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④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 [注]①牝(pìn)牛: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 ③皋陶:人名,法官.舜的臣子.④见暴:即被强行夺了马驹.
21.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1)以臣名之 ( ) (2)臣故畜牝牛 ( )(3)公诚愚矣 ( )
22.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2分)
使尧在上,皋陶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24.作者借“齐桓公出猎”的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3分)
张秀才,寿州人也.寿俗尚武,比户蓄兵器.邻人有市鸟枪归者,夜试之宅旁,猝闻号声.急往视之,有死者,则秀才子也.邻人惧,曰:“杀他人子且不可,况杀张秀才子乎!”乃率家人环跪秀才门,泣诉其故,且曰:“惟君所欲为.”秀才强忍痛,曰:“子岂敢故杀吾子哉,是吾子命当绝也.且安知非我不德,天之降罚,杀吾子以报吾耶?”自具棺葬之,无他语. (选自徐珂《清稗类钞》)
2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比户蓄兵器 ②邻人有市鸟枪归者
③乃率家人环跪秀才门 ④自具棺葬之
2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且安知非我不德,天之降罚,杀吾子以报吾耶?
23.张秀才的优点是: ,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他的缺点是: .(4分)
一、《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二、《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ī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 的来历,现比喻
一、《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3)、曹沫三战所亡地 (4)、欲倍其约
(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
(2)、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二、《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 (2)、愿子还而视之
(3)、去而顾之 (4)、伯乐乃还而视之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一、《屈而不信》①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能信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③,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④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⑤不知类⑥也.”
注释: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②信:同“伸”.③不远秦、楚之路:不以去秦国去楚国的路途为远.④恶:厌恶.⑤此之谓:这就叫做.⑥不知类:不知轻重主次.
1、下列句中,“则”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 B.指不若人,则如恶之
C.心不若人,则不知恶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如有能信之者 (2)则不远秦、楚之路
3、翻译句子.
(1)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2)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4、“此之谓不知类也”“此”指代什么?“不知类”应该怎样理解?
二、《两虎相斗,必有一伤》①
庄子②欲刺虎,馆竖子③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④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③馆竖子:旅馆的童仆. ④须:等待.
1、解释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两虎方且食牛 (2)卞庄子以为然
(3)馆竖子止之 (4)有顷,两虎果斗
2、解释句中加点的“之”.
(1)馆竖子止之 (2)从伤而刺之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辍耕之垄上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C、从伤而刺之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翻译句子.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5、你想到的与这则故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 .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可从人和动物两个角度来回答)
一、《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既毕⑤,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⑥?”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导读]:匈奴使者并不知座中的曹操是假的,但慧眼识英雄,决非平凡之才.曹操当机立断派人追杀他,也是防患于未然.
[注释]:①魏武将见匈奴使: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匈奴,古代北方一少数民族.②雄远国:威震远国.③崔季珪: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据说长得很有威仪.④帝自捉刀立床头: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⑤既毕:指接见完毕.⑥雅望非常: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 2、使崔季珪代( )
3、帝自捉刀立床头( ) 4、魏王何如( )
5、然床头捉刀人 ( ) 6、魏武闻之( )
二、填空
“魏武将见匈奴使”的“使”,词性为 ,解释为 ;
“使崔季珪代”中的“使”,词性为 ,解释为________ .
三、翻译句子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四、在匈奴使者眼中崔季珪“雅望非常”,但曹操却是气度非凡.说明曹操虽“形陋”,但英雄气质自然流露,非崔季珪可比.你对曹操的看法是怎样的?
二、《太宗罢朝》
大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导读]: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征正言直谏很多.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 [注释]:①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太宗,指李世民.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②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③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会杀此田舍汉( ) 2、谁触忤陛下( )
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 4、皇后何为若是( )
5、岂过魏征( ) 6、安敢不贺( )
二、翻译
1、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三、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四、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你谈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