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6
关于描述咿呀学语的古诗词合集(通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描述咿呀学语的古诗词合集(通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描写孩子天真可爱的古诗词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艇:船。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一道:一路。
撑:撑船,用篙使船前进。 小娃:小孩儿。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开:分开。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
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
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译文]: 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
回来的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暴露了自己的行踪~~ [简析]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将一“偷莲 ”小童的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诗中最传神的当是“不解藏踪迹”一句,写尽小童顽皮、纯 真情态。
风鸢图诗(其一) 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 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 带将儿辈上青天。
一 作者简介 徐渭(公元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山人。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明代著名的艺术家。早年参加乡试,屡试不第;中年做过浙闵总督胡宗宪的幕客,曾为对抗倭寇的军事出谋划策。
但由於徐渭嫉恶如仇,鄙视权贵,导致他一生穷困潦倒,甚至一度发狂,到了晚年只能靠变卖书画度日。他在书法、绘画、诗文、戏曲等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旨。
他的画自成一家,尤其擅长花鸟,据史料载,近代花鸟画中流行的润笔写意的泼墨画法,就是从他开始发展起来的。他的诗文不落窠臼,所作戏曲论著、杂剧,亦有不少超越前人见解和打破陈规之处。
二 背景资料 相传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他在鲁山(今山东省潍县境内)因为看到老鹰在空中盘旋,因而有了制造风筝的念头,但他制造风筝的过程并不顺利。
他研究试制了三年,终於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后来墨翟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班),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
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风筝后来应用於军事上,用来探测敌方的阵地。
唐代以后它的用途开始向娱乐方面转化。到了明清,民间逐渐形成风俗,清明节这天人们把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将风筝线割断,让风筝随风飘去,意思是把一年来积下的「郁闷之气」彻底放出去,祈求在一年中消除疾病。
徐渭晚年穷困潦倒,主要以卖画为生。「风鸢」是他晚年常作的绘画题材之一,他曾画了大量的《风鸢图》,并有题诗。
这类《风鸢图诗》现存三十多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他通过对小孩子放风筝的描述,把未来的希望和寄托倾注到儿童身上,也寄寓自身的感慨。
三 注释 1. 风鸢:或称「纸鸢」。鸢:○粤[渊],[jyn1];○汉[yuān];老鹰。
纸鸢上常画老鹰,故名。严格来说,风筝和纸鸢还是有分别的。
所谓「风筝」,是指它在空中能发生像筝弦的声音;至於「纸鸢」,则为哑鸟,只飞不鸣。风筝是在纸鸢背上系上一条弓弦,或在纸鸢头部按一个风笛,当纸升空以后,强风通过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颤动,就会奏出呜呜的声音。
普通纸鸢是不会发出声音的。不过,现在人们已不再将二者区分了。
2. 搓:○粤[磋], ;○汉[cuō]。两个手掌反复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别的东西上来回的揉。
3. 絮: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称为「柳絮」,也称「柳绵」。
4. 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以八尺为一寻,千寻是极言其长。 5. 消得:消耗,耗费。
6. 带。
2.描写“孩提”的古诗词有哪些1. 《寒食日毛空路示侄晦及从简》唐代·元稹
我昔孩提从我兄,我今衰白尔初成。
分明寄取原头路,百世长须此路行。
2. 《夜坐》唐代·元稹
雨滞更愁南瘴毒,月明兼喜北风凉。古城楼影横空馆,
湿地虫声绕暗廊。萤火乱飞秋已近,星辰早没夜初长。
孩提万里何时见,狼藉家书满卧床。
3. 《红荆》唐代·元稹
庭中栽得红荆树,十月花开不待春。
直到孩提尽惊怪,一家同是北来人。
4. 《却渡西陵别越中父老》唐代·李绅
海潮晚上江风急,津吏篙师语默齐。倾手奉觞看故老,
拥流争拜见孩提。惭非杜母临襄岘,自鄙朱翁别会稽。
渐举云帆烟水阔,杳然凫雁各东西。
5.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古诗词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牧童(一作令牧童答钟弱翁)】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另: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捉鸣蝉,忽然闭口立。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小儿垂钓(胡令能)
篷头稚子学垂伦,
侧卧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扬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4.速求一篇关于诗的中学生作文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从我们咿呀学语是赏析《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熙宁九年(1076)苏轼在密州任所写作的一首中秋词,词首有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通常认为这是一篇怀人之作,一“兼”字说明并非止于此,同时,“兼怀”,一定意义上有附带的意思,只是顺便怀念而已,只是因为是中秋月圆之夜,是怀人念远的时刻,是团圆的时刻,而自己独处异乡,自然少不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读《明月几时有》,我自己读出的更多的是东坡对生活的瞬间感受,瞬间思考。
他捕捉了一个生命的特殊的瞬间。 《明月几时有》,只要认真去读,认真去听,读出的,听到的,应该是一份心的平和,心的广博,广博中找寻自己,平和之后是希望。
《明月几时有》,是刹那的遐想,是刹那之间生命的感受,是捕捉到的瞬间之情。 明月,在我们的诗歌中早已成为一种意象,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月的意境出:广博永恒,似乎寄托着整个人类的所有的过往,“广博”源于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个“生”字,又寄予了明月永恒的生命力。 基于月的特殊意蕴,我们望月,就有了一种对时间空间的永恒的无常感,对一己的渺小的无奈感。
李白有《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共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刘禹锡有《金陵五题 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有一种时间和岁月的无常感,是对千古的一种探寻和找寻,月,往往勾起的是我们的一种思考,是一种兴亡,是一种结束,是一种无奈,可以让人感到美好却又是绝对落魄的,是永恒与刹那的永远比照。
伴随着明月,东坡完成了一次神游,完成了今与古的契合。 词的上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同样是对时间的一种反思,“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天上”,“今夕”,古往今来在眼前尽现。
“今夕是何年”,在对宇宙时空的畅想当中,自己仿佛忘记了一己的存在,“今夕”已然没有了实际的所指意味,似乎可以指任何的一刻,自己所处的这一刻,百年千年前的某一刻,百年千年后的某一刻,品酒的人应该是有这样的一种愿望的,暂离现实,想一些无端的事,任由思想飞跃、徜徉,然后,希望捕捉到一些正常生活当中来不及感受到的东西。 离开现实,人离了人性,更多地带有了神性,故无例外地,需要解脱生活中种种难耐,“我欲乘风归去”,一个“归”字,是回去的意思,天上本是我之所居处,仙人的意味出,俨然已把自己放置在生活之上,但东坡没有把自己遗忘在遐想中,毕竟,东坡是懂得生活的人,遐想过后,会回归现实,懂得赏析生活的美妙。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做“仙人”可能也有不自由吧,“高处不胜寒”,“人间”,成为一种真正的“仙境”。
此时的“人间”,仍然不是现实的“人间”,是“天上”的一种幻化,就像“大观园”之于“太虚幻境”。 下阙,是刹那间,脱离现实生活的所得了。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最美处在“不应有恨”,“不应有”不是没有,词人是在劝服自己,是一种慰藉。怎么可能没有恨呢?那为什么还会“无眠”呢?为什么还要说“何事长向别时圆”呢?因为有痛,因为生活的不如意,此三句写的是现实人生。
但词人还是暂时说服了自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活哪能尽如人意,世事不能尽如人意,千古之月都有阴晴圆缺,更何况是人的悲欢离合呢?说服了自己,就是美好了,就又回到了人间仙境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里”可以是具体意义上的实指,指与亲人之间的实地距离,更多的是一种辽远的东西,是古往今来的感觉,是千古的祝愿,回到了当初的那种种跨越千古的意境。
关于描述咿呀学语的古诗词合集(通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描述咿呀学语的古诗词合集(通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描写孩子天真可爱的古诗词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艇:船。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一道:一路。
撑:撑船,用篙使船前进。 小娃:小孩儿。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开:分开。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
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
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译文]: 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
回来的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暴露了自己的行踪~~ [简析]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将一“偷莲 ”小童的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诗中最传神的当是“不解藏踪迹”一句,写尽小童顽皮、纯 真情态。
风鸢图诗(其一) 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 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 带将儿辈上青天。
一 作者简介 徐渭(公元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山人。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明代著名的艺术家。早年参加乡试,屡试不第;中年做过浙闵总督胡宗宪的幕客,曾为对抗倭寇的军事出谋划策。
但由於徐渭嫉恶如仇,鄙视权贵,导致他一生穷困潦倒,甚至一度发狂,到了晚年只能靠变卖书画度日。他在书法、绘画、诗文、戏曲等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旨。
他的画自成一家,尤其擅长花鸟,据史料载,近代花鸟画中流行的润笔写意的泼墨画法,就是从他开始发展起来的。他的诗文不落窠臼,所作戏曲论著、杂剧,亦有不少超越前人见解和打破陈规之处。
二 背景资料 相传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他在鲁山(今山东省潍县境内)因为看到老鹰在空中盘旋,因而有了制造风筝的念头,但他制造风筝的过程并不顺利。
他研究试制了三年,终於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后来墨翟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班),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
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风筝后来应用於军事上,用来探测敌方的阵地。
唐代以后它的用途开始向娱乐方面转化。到了明清,民间逐渐形成风俗,清明节这天人们把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将风筝线割断,让风筝随风飘去,意思是把一年来积下的「郁闷之气」彻底放出去,祈求在一年中消除疾病。
徐渭晚年穷困潦倒,主要以卖画为生。「风鸢」是他晚年常作的绘画题材之一,他曾画了大量的《风鸢图》,并有题诗。
这类《风鸢图诗》现存三十多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他通过对小孩子放风筝的描述,把未来的希望和寄托倾注到儿童身上,也寄寓自身的感慨。
三 注释 1. 风鸢:或称「纸鸢」。鸢:○粤[渊],[jyn1];○汉[yuān];老鹰。
纸鸢上常画老鹰,故名。严格来说,风筝和纸鸢还是有分别的。
所谓「风筝」,是指它在空中能发生像筝弦的声音;至於「纸鸢」,则为哑鸟,只飞不鸣。风筝是在纸鸢背上系上一条弓弦,或在纸鸢头部按一个风笛,当纸升空以后,强风通过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颤动,就会奏出呜呜的声音。
普通纸鸢是不会发出声音的。不过,现在人们已不再将二者区分了。
2. 搓:○粤[磋], ;○汉[cuō]。两个手掌反复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别的东西上来回的揉。
3. 絮: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称为「柳絮」,也称「柳绵」。
4. 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以八尺为一寻,千寻是极言其长。 5. 消得:消耗,耗费。
6. 带。
2.描写“孩提”的古诗词有哪些1. 《寒食日毛空路示侄晦及从简》唐代·元稹
我昔孩提从我兄,我今衰白尔初成。
分明寄取原头路,百世长须此路行。
2. 《夜坐》唐代·元稹
雨滞更愁南瘴毒,月明兼喜北风凉。古城楼影横空馆,
湿地虫声绕暗廊。萤火乱飞秋已近,星辰早没夜初长。
孩提万里何时见,狼藉家书满卧床。
3. 《红荆》唐代·元稹
庭中栽得红荆树,十月花开不待春。
直到孩提尽惊怪,一家同是北来人。
4. 《却渡西陵别越中父老》唐代·李绅
海潮晚上江风急,津吏篙师语默齐。倾手奉觞看故老,
拥流争拜见孩提。惭非杜母临襄岘,自鄙朱翁别会稽。
渐举云帆烟水阔,杳然凫雁各东西。
5.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古诗词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牧童(一作令牧童答钟弱翁)】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另: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捉鸣蝉,忽然闭口立。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小儿垂钓(胡令能)
篷头稚子学垂伦,
侧卧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扬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4.速求一篇关于诗的中学生作文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从我们咿呀学语是赏析《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熙宁九年(1076)苏轼在密州任所写作的一首中秋词,词首有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通常认为这是一篇怀人之作,一“兼”字说明并非止于此,同时,“兼怀”,一定意义上有附带的意思,只是顺便怀念而已,只是因为是中秋月圆之夜,是怀人念远的时刻,是团圆的时刻,而自己独处异乡,自然少不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读《明月几时有》,我自己读出的更多的是东坡对生活的瞬间感受,瞬间思考。
他捕捉了一个生命的特殊的瞬间。 《明月几时有》,只要认真去读,认真去听,读出的,听到的,应该是一份心的平和,心的广博,广博中找寻自己,平和之后是希望。
《明月几时有》,是刹那的遐想,是刹那之间生命的感受,是捕捉到的瞬间之情。 明月,在我们的诗歌中早已成为一种意象,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月的意境出:广博永恒,似乎寄托着整个人类的所有的过往,“广博”源于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个“生”字,又寄予了明月永恒的生命力。 基于月的特殊意蕴,我们望月,就有了一种对时间空间的永恒的无常感,对一己的渺小的无奈感。
李白有《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共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刘禹锡有《金陵五题 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有一种时间和岁月的无常感,是对千古的一种探寻和找寻,月,往往勾起的是我们的一种思考,是一种兴亡,是一种结束,是一种无奈,可以让人感到美好却又是绝对落魄的,是永恒与刹那的永远比照。
伴随着明月,东坡完成了一次神游,完成了今与古的契合。 词的上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同样是对时间的一种反思,“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天上”,“今夕”,古往今来在眼前尽现。
“今夕是何年”,在对宇宙时空的畅想当中,自己仿佛忘记了一己的存在,“今夕”已然没有了实际的所指意味,似乎可以指任何的一刻,自己所处的这一刻,百年千年前的某一刻,百年千年后的某一刻,品酒的人应该是有这样的一种愿望的,暂离现实,想一些无端的事,任由思想飞跃、徜徉,然后,希望捕捉到一些正常生活当中来不及感受到的东西。 离开现实,人离了人性,更多地带有了神性,故无例外地,需要解脱生活中种种难耐,“我欲乘风归去”,一个“归”字,是回去的意思,天上本是我之所居处,仙人的意味出,俨然已把自己放置在生活之上,但东坡没有把自己遗忘在遐想中,毕竟,东坡是懂得生活的人,遐想过后,会回归现实,懂得赏析生活的美妙。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做“仙人”可能也有不自由吧,“高处不胜寒”,“人间”,成为一种真正的“仙境”。
此时的“人间”,仍然不是现实的“人间”,是“天上”的一种幻化,就像“大观园”之于“太虚幻境”。 下阙,是刹那间,脱离现实生活的所得了。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最美处在“不应有恨”,“不应有”不是没有,词人是在劝服自己,是一种慰藉。怎么可能没有恨呢?那为什么还会“无眠”呢?为什么还要说“何事长向别时圆”呢?因为有痛,因为生活的不如意,此三句写的是现实人生。
但词人还是暂时说服了自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活哪能尽如人意,世事不能尽如人意,千古之月都有阴晴圆缺,更何况是人的悲欢离合呢?说服了自己,就是美好了,就又回到了人间仙境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里”可以是具体意义上的实指,指与亲人之间的实地距离,更多的是一种辽远的东西,是古往今来的感觉,是千古的祝愿,回到了当初的那种种跨越千古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