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30
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主题合集(通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主题合集(通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有哪些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
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比如,学习课内经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
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
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
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
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
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
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
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
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
2.小学语文教研主题有哪些现结合主题式校本教研的过程,梳理如下。
主题式校本教研的五大环节:确立主题,集体学习,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课后研讨。一定要真正地扎实地,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进行主题式校本教研,坚决杜绝临时找个主题,临时准备节课,应付检查。
应付检查与真实的按五大环节进行是明显不同的,是应付不来的。一、确立主题。
主题,按要求,应该是从实践中来,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哪个问题是我们近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把它确立为本轮教研活动的主题。但是,这样操作可能遇到的现实困难是,有的主题确立后,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学习材料。
学习材料不当、不精,会导致后续环节质量低下。怎么办?我们可以由学习材料确定主题。
我们手头现有或能够收集的学习材料中,精选出有水平、与修订版课标理念一致、能指导教学的材料,从这个学习材料中筛选出一个主题。这样,就能解决理论水平的问题。
主题还要具体,针对性强,忌大而空。九个单位的主题分别为:1、“以读促悟,提高语文素养”(张市小学)。
“语文素养”,概念太大,内涵太丰富,它包含了语文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习惯、积累、态度……不是一节课、一种方法、一次活动能够解决的。可改为“以读促悟,悟情(感情)悟形(人物形象)”——适合文学作品阅读。
2、“低年级朗读指导”(大南头小学)。这个主题很具体,操作性很强。
如果改为“低年级的朗读指导策略”会更好。3、“读写结合,构建高效课堂”(容城小学)。
很实际,容易出点成果。4、“依托文本,展开想象”(四庄小学)。
实际,具体。5、“抓语段,悟全篇”(仇小王小学)。
“段”,主要对结构而非内容思想产生作用。可改为“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6、“咀嚼语言,共鸣情感”(王村小学)。非常好。
7、“读写结合,提高教学有效性”(段庄小学)。很好。
8、“以训练点为抓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博奥小学部)。“训练点”,什么的训练点?指向不明。
可改为“语言训练点”。9、某个单位没有主题。
二、集体学习 现实中的“集体学习”,很成问题,有的没学,有的流于形式。要找个时间,集中人员,真正学一学。
组长念一念,组员记一记、议一议。切忌把学习材料复印后发给老师们自由誊抄,那样很难有什么收获。
学习内容有两部分组成:修订版课标中的相关表述;收集来的学习材料。学习材料,一定要精心选择,学习材料的质量,决定了整轮教研活动的质量。
不学习,无论怎样教研,只能是原地踏步;只有学习,才能提高。三、集体备课 可能是工作任务繁重的原因,也许是其他原因,很多集体备课变成了独角戏。
这样做,就降低了活动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而且,不利于同伴互助时的发言。要人人参与,发挥集体智慧。
四、课堂教学 观察我们的课堂,有两点突出的问题。1、略读与精读不分。
有两节课讲的是略读课文,四上《火烧云》和六上《中华少年》。《火烧云》成了精读的浓缩版;《中华少年》则需要两课时,彻底的精读教学。
虽然,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尽量还是要尊重教材编者的意图,精读是精读,略读是略读。把略读上成精读,真正的原因,我想,还是不明白二者的区别。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学生遇到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也许会因没有教师在旁作精读那样的详细指导,而致无所措手。
现在一般学校,忽略了略读的似乎不少,这是必须改正的。……不过略读指导与精读指导不同。
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何以需提纲挈领?惟恐学生对于当前的书籍文章摸不到门径,辨不清路向,马马虎虎读下去,结果所得很少。
何以不必纤屑不遗?因为这一套功夫在精读方面已经训练过了,照理说,该能应用于任何时候的阅读;现在让学生在略读时候应用,正是练习的好机会。学生从精读而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交。
大人在旁边遮拦着,正与扶着牵着一样的需要当心;其目的惟在孩子步履纯熟,能够自由走路。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
汪潮教授也有个形象的比喻:“精读课文相当于数学的例题,略读课文相当于数学的习题。” 崔峦先生也在很多场合说过略读课文的教法:略读课文,要粗知大意。
学生要独立阅读,自读自得,整体把握。可采用几遍读的方式:一读解决字词,互相交流;二读明白大致内容,要准确概括;三读就是重点读,抓感兴趣的部分读,交流收获体会,或内容或写法。
2、有的阅读教学,还是以内容分析为主。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主要做了三件事:1、逐段进行有感情朗。
3.高效课堂小学语文教学教研主题有哪些主题式校本教研的五大环节:
确立主题,集体学习,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课后研讨。
一、确立主题。
主题,按要求,应该是从实践中来,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哪个问题是我们近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把它确立为本轮教研活动的主题。
二、集体学习
现实中的“集体学习”,很成问题,有的没学,有的流于形式。要找个时间,集中人员,真正学一学。组长念一念,组员记一记、议一议。切忌把学习材料复印后发给老师们自由誊抄,那样很难有什么收获。
三、集体备课
可能是工作任务繁重的原因,也许是其他原因,很多集体备课变成了独角戏。这样做,就降低了活动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而且,不利于同伴互助时的发言。要人人参与,发挥集体智慧。
四、课堂教学
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称“班级上课制”。
五、课后主题研讨
这个环节,问题最严重,主要表现在主题形同虚设,大多数发言没有围绕主题进行。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扩展资料
考察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植根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联结起来。而且,评判的最终主体应该是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不应该是学校之外的其他主体。
这一点,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是说,当学校认为教学研究没有直接指向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时,他们应该在制度上能够很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这并不是否定校外评价的重要性,而是要在制度上确认校内评价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校本教研的成果,包括它的目的指向,应该由学校师生自己确认,这一点在制度上应该获得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为研究而研究、为“装门面”而研究的现象,是与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的。
4.如何做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一、学习古诗文要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入了70多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要想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就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例如教学《咏柳》一诗,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春天到来之际,你行走在路上,一定会感受到严冬过后,大自然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你看那河堤上,道路旁,原本光秃秃的柳树,这时是不是有了变化?它变得怎样了?在学生想象之后,老师就可以提问他们想象的情景,然后就导入诗文,指导他们朗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诗文与他们想象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看似对柳树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作者很巧妙的笔法.全诗对树干和树枝树叶的赞颂,即对柳树的赞颂,虽然没有一个柳字,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他描写的万条垂下绿丝绦和细叶这些柳的特征的描写.推测出作者写的就是柳.原本光秃秃的柳树现在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什么呢?当然是春风了,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大地,作者赞咏春风中的柳树,其实就是赞咏了春风.这棵树是这样,其他的树不是也一样抽枝发芽、绿叶成荫吗?所以,这首诗的主旨是赞颂春风吹得树儿绿,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二、音乐画画配合,创设意境古诗文富有韵律、节奏,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孩子们的喜爱.配乐朗诵诗是一种创设意境,让学生进入到诗的境遇中去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加深学生对诗意、诗境的理解. 如教学岳飞写的《满江红》,通过反复的配乐诵读、歌唱,能让学生体会诗句的豪迈风格,阔大境界,语言的粗犷有力,气氛的雄伟悲壮.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反复的配乐诵读,能让学生体会诗句清新自然的风格,语言的明白如话,感受到渔人于斜风细雨中那种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教师在进行配乐朗诵时,要适时地指导学生体会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高亢与低沉所表达的情绪与效果.在古诗文中,诗与画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古诗文的教学,还应注重把诗画乐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三、趣味训练,培养诗兴学习古诗文,还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1、巧设情境问题让学生填写诗句.如,问学生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 )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男一首《悯农》吗?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 》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 》中的诗句( ).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 》中的诗句( )说明了这个问题.2、按要求写诗句.一是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句.如描写春天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描写夏天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写秋天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描写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二是要求学生写出带有红、橙、黄、绿、青、蓝、紫字的诗各一句.三是写出带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的诗句.四是要求学生在诗句中填入花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3、设计一些文学史常识的回答,如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 ),其中,李白被称为( ),杜甫被称为(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 》,抒发了( ).4、让学生学写对联,感受成功的快乐.如我出上联鸟语花香添美景,学生就饶有兴味地对出下联风和日丽庆新春或风和日丽迎新年.其他的训练还有很多,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个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四、运用故事,点燃诗心小学生很喜欢听故事,教学古诗文时,可以插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此来点燃学生的诗心.特别是讲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学生就会更感兴趣.如贾岛推敲的故事,是用僧推月下门好呢,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呢?体现了古人对提字炼句的注重.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提炼.还有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骆宾王咏鹅的故事,王冕喜画墨梅,写诗咏墨梅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使学生增强对古诗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更能学好古诗文了.五、课外拓展,积累诗文古诗文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是古人用心灵中流淌出的动听的乐章、描绘的迷人的画卷.除了学完课本中的诗文,还应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诗书让他们课外诵读.学生通过课外诵读,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文的语言,步入诗文的境界,就会得到很多课外的积累.学生一旦有了大量的课外的诵读与积累,反过来,就会大大地促进我们语文的教学.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绚丽多姿.特别是我国的古诗,更是我国语言中的珍宝,艺海的奇葩,是民族文化精华的积淀和展示,也是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炎黄子孙,龙的。
5.如何做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传统的古诗词不仅引领学生感受语言美、意境美及情感美,而且身临其境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提高学生的欣赏古诗的能力,现分享如何上好小学语文的古诗课浅薄见解。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快速地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仅可以从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还可以从诗歌的主题内容出发。关于作者导入,当介绍王维的时候,王维既是一名诗人,也是一名画家,可以从他的绘画作品切入,初步从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关于内容导入,比如《古诗三首》的《泊船瓜洲》及《秋思》都是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歌,再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都隶属于送别诗,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结合主题内容进行谈话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抓住关键词快速理解诗的语言,入情入境体会蕴意古诗的魅力在于每一个字都有绝妙之处,每一处景色都饱含作者的情感,每一举动都有深层的含义。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提出每一行诗中不懂的字词,读读议议,借助翻译,体会每个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比如《游山西村》古诗颔联当中的“足”字体会了村民们对作者的热情款待,尾联当中的“柳暗”、“花明”描绘的是柳树和花儿茂密的景色美,从而体现作者的心情转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通过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分析词意,为体会情感奠定基础。三、拓展延伸入情入境,设身处地体会情感。
诗人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在课堂的教学基础上,我们可带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情境中去,以自己的体验、感受,去理解诗意,感悟诗意。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当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引发学生思考在远古时代,送别友人前往阳关,没有任何的电子通讯设备,一离别不知何时再相见。
结合角色扮演,更深层次地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再比如《题西林壁》当中所蕴含的哲理,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站在教室不同的位置观看校园的一角,感受不同的角度视野也不尽相同。
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并结合诗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四、反复读中思,读中悟。
新课程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读中思,读中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精心设计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吟诵古诗文的热情。因此,在课堂上,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让学生在朗读之中更深入的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喜怒哀乐,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综上所述,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在课程标准新的理念下,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多实践,多活动,走进生活,在生活中用语文,在语文课堂中联系生活,让琅琅上口的古诗词诵读充满校园。
6.古诗词教学该教什么,要如何教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不同版本的教材古诗文所占的比重相差无几。以当今发行量最大的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例:人教版教材中,古诗词47首,古文4篇,约占教材总量的13% ;苏教版教材中,古诗词36首,没有古文,约占教材总量的12%。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重。那么,不由得我们不认真思考:古诗文我们应该怎么教?
准确理解古诗文内容
古诗词之所以难理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用词精炼,二是爱用隐语。谜语是中国描写诗的始祖,诗人总喜欢别人仔细揣摩自己的诗,而读者总想把诗中所掩盖起来的事件看清楚。如此,两者的喜好,让我国古代诗文中多有意象和用典。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知道其中所含有的典故,不知道诗文中出现的事物所表示的意象,就很容易把诗词解偏。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很多老师教这首诗的时候,一般是这样解释诗词意义的:“红红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去了,眼前是奔腾的黄河水向东流去。我们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需要再上一层楼。”仿佛王之涣只是在向我们传递一种登高才能望远的理念,其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在前两句中还有着别的意思悄然隐含在文字深处。
在这首诗中,“白日”和“黄河向东流”具有别样的意思。“白日”一般指“生命”“青春”,“滚滚东流的黄河水”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样暗指青春流逝、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了解了这些东西以后,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前两句是不是隐隐有一种面对岁月流逝而生发的无奈?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一定讲得这么清楚,但老师心中一定是要知道的。
什么是意象?关于意象,很多人是这样理解的:象,指客观的具体的事物;意,是作者的心意体验、思想情感。有一份独特的感受,通过内心的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形象,称为意象。它是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愫和独特象征意义。例如:“鸿雁”象征着“思乡,信使”,“杜鹃”象征着“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东篱”比喻“出尘脱俗之境”,“菊花”象征着“高洁品质”……
诗词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通过对文中各种的想象和联想,学生才能体会到诗词中的意境及思想感情,才不会把诗词的意义解偏。
理解诗文中所蕴涵的情感
要想真正理解诗文中的情感,必须让学生走进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7.如何让单元主题教学和古诗词链接古诗教学中的主题建构在浩淼的古诗长河中,有许多诗歌均以浅显含蓄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乡,或讴歌大好河山……同一主题的古诗比比皆是。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也有意识地把同一主题的古诗,放在同一单元中教学,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最近,笔者尝试进行了“主题建构式”的古诗教学,既以一个母线为主题,整合多种古今相似阅读资源,进行较为开放的语文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在诗中漫步,往诗外畅游,思接千载,遨游万里。
通过实践发现,古诗教学中的主题建构,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引导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歌艺术境界。下面简要描述将《夜书所见》和《泊船瓜洲》两首古诗,放置在同一单元主题“想家的心情”中的教学策略。
一、研读文本,开发母线主题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与诗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所反映的主题往往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夜书所见》的作者叶绍翁客居他乡、辗转漂泊,在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中,看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从而含蓄地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则借助皓月当空的意象,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
两位诗人,虽然处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但是思念家乡、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却是相同的。细细咀嚼,便能深深体悟到返回家园在诗人心中的渴望。
继而从主题出发,上下延展,左右逢源,开发出一个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丰满立体的微型母线主题 ---- “想家的心情”。二、再现意境,拨动情感心弦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
此时,就需要根据古诗中提供的意象,真实而艺术地再现原诗意境。在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诗中,向读者呈现了多个意境:凄清寒冷的江上秋景、温馨可亲的家居休闲场景……需要教师超越时空,引导学生透过作者勾勒的场景,通过意境的再现,引动学生情感心弦的敏感点。
在介绍叶绍翁离家在外的背景知识外,教师提出了教学要求:走近诗人,成为他的知心朋友,通过学习古诗去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引导学生诵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让学生试着从诗句中感受江边的诗人听到了什么?再辅以梧桐树叶被风吹过的沙沙声,在音响效果的作用下,学生仿佛与诗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江边的凉意,感受到了孤独。
除了从听觉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之外,让学生从视觉上进一步体会古诗展现给我们的画面,引导学生从“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中体会作者看到的场景,学生潜心会诗,一个个温馨的意象出现在学生眼前:稀稀落落的篱笆、低矮的茅屋、昏暗的灯光、提着灯笼的儿童……这不仅是意象的组合,更是对古诗意境的艺术化再现。学生仿佛听到了蟋蟀的叫声,听到了孩子的欢笑声,看到了孩子灿烂的笑容……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
三、借助意象,解读内心世界。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紧紧抓住这一中介,让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当学生伴随着意象进入诗境的时候,教师略带眷恋的叙说:望着这稀稀落落的篱笆、望着昏黄的灯光,望着两个调皮的小孩、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是一种浓浓的家的感觉,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你有什么想法呢?有的学生说:我真想去抓抓蟋蟀;有的说:我真想回到童年;有的说:我想回家了……一句句未经雕琢的话语,不经意间理解了诗句中的“动客情”,凭借着意象的召唤,引领学生感受到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正当学生在《夜书所见》中诗人的思乡恋家的情结中切己体察、感同身受时,教师呈现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根据教学图片,简要介绍了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然后,让学生凭借着注释,读通顺古诗,也来猜一猜这位诗人心里在想什么?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了江南花红柳绿的勃勃生机,更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体会到了诗人强烈的思家情绪和深深的无奈。四、古今融合,建构立体课堂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同样的心情,同样的感受。
此时,相似主题的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在比较朗读中,再次引领学生在情绪场中共同受到一次精神洗礼,从而把握诗人内心的情感历程。此时,同一主题:想家的心情。
已经紧紧地建构在一起。想家的心情,这不仅是王安石的想法,也是叶绍翁的内心所需。
自古以来,无论游子走到哪儿,家是永远的牵挂。想家的心情,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那都是一样的。
在学生内心形成了这样的情感认同后,通过多媒体呈现王慧敏的《想家的心情》,教师深情地配乐朗。
8.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几种(一)以读促悟
以读促悟指的是以读图为主读诗为辅,读生活贯穿于读图和读诗之中。经过实践,本人发现诗歌从读图入手,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全诗的内容,更好的领会诗歌的精髓;再以读诗为辅,在读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体会用自己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在读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普通话,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家乡话,只要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诗歌中的韵味即可。而这些都是要建立在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上,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先好好地备一下学生,在必要的时刻还要好好的体验一下农村生活,这样能够在授课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
(二)以演入境
传统教学中的“演”就是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诗歌里所写的全部内容,这样的表演注重的是学生的模仿表演能力,学生表演得像就行了,但我们知道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带着自己的个人体验的,因而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演”应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领会进行表演,从而表现出自己所理解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情境,表演的时候学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全部表演,这样能够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如学生觉得诗歌中最主要的是主人公的心情,那么学生可以加入现代的元素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回归古代,回归诗人当时的生活情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既然生活在现代,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用现代的元素把诗歌的精华给表现出来呢?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找促思
“以找促思”其实就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引导学生找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更好的把握诗歌主旨。这里的“找”不仅是指教师找还指学生的找。
(四)以评促升华
以评促升华主要是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对他人的观点、看法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心灵的诉说,而这正好是农村学生的最大弱点,因为他们不会评也不敢评,而这种评也是乡村教师经常忽视的。
(五)以写促悟
所谓“以写促悟”是指教师在授完整首诗歌的时候,给一定的时间或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以散文或者以现代诗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而且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践证明,这样的写作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诗歌主旨,更深入地感悟到古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9.如何进行小学古诗文教学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古诗词是世界文化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她那精炼的篇幅中无不闪烁着古人智慧、情感、哲理和对人生的渴望。在诗文间不仅语言优美还有一种韵律美,节奏感很强,使之朗朗上口。她是中国古代汉语凝练的巅峰,由此新课标也充分肯定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都是世人皆知的古诗精品,那么,怎样上好古诗词教学课呢?根据我对古诗词教学多年经验现总结如下。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情自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有自读、对读、齐读等,可以让学生多读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性。节奏是古诗词篇章中跳动的音符,在读中与诗人进行心灵的沟通,把握诗词的整体脉络。读多了,自然而然的成诵。诵读诗的过程中也是在鉴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在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无衣巷口夕阳斜”。中的“斜”古时读音应该是“xia”,现在“斜”读“xie”,但古诗词中为了更能体现韵律美;例如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的“还”古时读xuan,飞翔盘旋之意现在读huan返回之意。如读现在读音就不押韵了。也不协调了。所以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就要注意了,选对正确的古音。
1.抓住标题理解诗意
标题就是诗歌的主题。如
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主题合集(通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主题合集(通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有哪些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
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比如,学习课内经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
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
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
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
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
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
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
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
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
2.小学语文教研主题有哪些现结合主题式校本教研的过程,梳理如下。
主题式校本教研的五大环节:确立主题,集体学习,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课后研讨。一定要真正地扎实地,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进行主题式校本教研,坚决杜绝临时找个主题,临时准备节课,应付检查。
应付检查与真实的按五大环节进行是明显不同的,是应付不来的。一、确立主题。
主题,按要求,应该是从实践中来,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哪个问题是我们近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把它确立为本轮教研活动的主题。但是,这样操作可能遇到的现实困难是,有的主题确立后,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学习材料。
学习材料不当、不精,会导致后续环节质量低下。怎么办?我们可以由学习材料确定主题。
我们手头现有或能够收集的学习材料中,精选出有水平、与修订版课标理念一致、能指导教学的材料,从这个学习材料中筛选出一个主题。这样,就能解决理论水平的问题。
主题还要具体,针对性强,忌大而空。九个单位的主题分别为:1、“以读促悟,提高语文素养”(张市小学)。
“语文素养”,概念太大,内涵太丰富,它包含了语文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习惯、积累、态度……不是一节课、一种方法、一次活动能够解决的。可改为“以读促悟,悟情(感情)悟形(人物形象)”——适合文学作品阅读。
2、“低年级朗读指导”(大南头小学)。这个主题很具体,操作性很强。
如果改为“低年级的朗读指导策略”会更好。3、“读写结合,构建高效课堂”(容城小学)。
很实际,容易出点成果。4、“依托文本,展开想象”(四庄小学)。
实际,具体。5、“抓语段,悟全篇”(仇小王小学)。
“段”,主要对结构而非内容思想产生作用。可改为“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6、“咀嚼语言,共鸣情感”(王村小学)。非常好。
7、“读写结合,提高教学有效性”(段庄小学)。很好。
8、“以训练点为抓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博奥小学部)。“训练点”,什么的训练点?指向不明。
可改为“语言训练点”。9、某个单位没有主题。
二、集体学习 现实中的“集体学习”,很成问题,有的没学,有的流于形式。要找个时间,集中人员,真正学一学。
组长念一念,组员记一记、议一议。切忌把学习材料复印后发给老师们自由誊抄,那样很难有什么收获。
学习内容有两部分组成:修订版课标中的相关表述;收集来的学习材料。学习材料,一定要精心选择,学习材料的质量,决定了整轮教研活动的质量。
不学习,无论怎样教研,只能是原地踏步;只有学习,才能提高。三、集体备课 可能是工作任务繁重的原因,也许是其他原因,很多集体备课变成了独角戏。
这样做,就降低了活动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而且,不利于同伴互助时的发言。要人人参与,发挥集体智慧。
四、课堂教学 观察我们的课堂,有两点突出的问题。1、略读与精读不分。
有两节课讲的是略读课文,四上《火烧云》和六上《中华少年》。《火烧云》成了精读的浓缩版;《中华少年》则需要两课时,彻底的精读教学。
虽然,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尽量还是要尊重教材编者的意图,精读是精读,略读是略读。把略读上成精读,真正的原因,我想,还是不明白二者的区别。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学生遇到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也许会因没有教师在旁作精读那样的详细指导,而致无所措手。
现在一般学校,忽略了略读的似乎不少,这是必须改正的。……不过略读指导与精读指导不同。
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何以需提纲挈领?惟恐学生对于当前的书籍文章摸不到门径,辨不清路向,马马虎虎读下去,结果所得很少。
何以不必纤屑不遗?因为这一套功夫在精读方面已经训练过了,照理说,该能应用于任何时候的阅读;现在让学生在略读时候应用,正是练习的好机会。学生从精读而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交。
大人在旁边遮拦着,正与扶着牵着一样的需要当心;其目的惟在孩子步履纯熟,能够自由走路。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
汪潮教授也有个形象的比喻:“精读课文相当于数学的例题,略读课文相当于数学的习题。” 崔峦先生也在很多场合说过略读课文的教法:略读课文,要粗知大意。
学生要独立阅读,自读自得,整体把握。可采用几遍读的方式:一读解决字词,互相交流;二读明白大致内容,要准确概括;三读就是重点读,抓感兴趣的部分读,交流收获体会,或内容或写法。
2、有的阅读教学,还是以内容分析为主。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主要做了三件事:1、逐段进行有感情朗。
3.高效课堂小学语文教学教研主题有哪些主题式校本教研的五大环节:
确立主题,集体学习,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课后研讨。
一、确立主题。
主题,按要求,应该是从实践中来,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哪个问题是我们近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把它确立为本轮教研活动的主题。
二、集体学习
现实中的“集体学习”,很成问题,有的没学,有的流于形式。要找个时间,集中人员,真正学一学。组长念一念,组员记一记、议一议。切忌把学习材料复印后发给老师们自由誊抄,那样很难有什么收获。
三、集体备课
可能是工作任务繁重的原因,也许是其他原因,很多集体备课变成了独角戏。这样做,就降低了活动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而且,不利于同伴互助时的发言。要人人参与,发挥集体智慧。
四、课堂教学
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称“班级上课制”。
五、课后主题研讨
这个环节,问题最严重,主要表现在主题形同虚设,大多数发言没有围绕主题进行。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扩展资料
考察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植根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联结起来。而且,评判的最终主体应该是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不应该是学校之外的其他主体。
这一点,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是说,当学校认为教学研究没有直接指向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时,他们应该在制度上能够很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这并不是否定校外评价的重要性,而是要在制度上确认校内评价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校本教研的成果,包括它的目的指向,应该由学校师生自己确认,这一点在制度上应该获得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为研究而研究、为“装门面”而研究的现象,是与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的。
4.如何做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一、学习古诗文要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入了70多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要想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就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例如教学《咏柳》一诗,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春天到来之际,你行走在路上,一定会感受到严冬过后,大自然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你看那河堤上,道路旁,原本光秃秃的柳树,这时是不是有了变化?它变得怎样了?在学生想象之后,老师就可以提问他们想象的情景,然后就导入诗文,指导他们朗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诗文与他们想象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看似对柳树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作者很巧妙的笔法.全诗对树干和树枝树叶的赞颂,即对柳树的赞颂,虽然没有一个柳字,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他描写的万条垂下绿丝绦和细叶这些柳的特征的描写.推测出作者写的就是柳.原本光秃秃的柳树现在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什么呢?当然是春风了,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大地,作者赞咏春风中的柳树,其实就是赞咏了春风.这棵树是这样,其他的树不是也一样抽枝发芽、绿叶成荫吗?所以,这首诗的主旨是赞颂春风吹得树儿绿,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二、音乐画画配合,创设意境古诗文富有韵律、节奏,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孩子们的喜爱.配乐朗诵诗是一种创设意境,让学生进入到诗的境遇中去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加深学生对诗意、诗境的理解. 如教学岳飞写的《满江红》,通过反复的配乐诵读、歌唱,能让学生体会诗句的豪迈风格,阔大境界,语言的粗犷有力,气氛的雄伟悲壮.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反复的配乐诵读,能让学生体会诗句清新自然的风格,语言的明白如话,感受到渔人于斜风细雨中那种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教师在进行配乐朗诵时,要适时地指导学生体会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高亢与低沉所表达的情绪与效果.在古诗文中,诗与画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古诗文的教学,还应注重把诗画乐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三、趣味训练,培养诗兴学习古诗文,还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1、巧设情境问题让学生填写诗句.如,问学生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 )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男一首《悯农》吗?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 》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 》中的诗句( ).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 》中的诗句( )说明了这个问题.2、按要求写诗句.一是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句.如描写春天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描写夏天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写秋天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描写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二是要求学生写出带有红、橙、黄、绿、青、蓝、紫字的诗各一句.三是写出带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的诗句.四是要求学生在诗句中填入花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3、设计一些文学史常识的回答,如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 ),其中,李白被称为( ),杜甫被称为(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 》,抒发了( ).4、让学生学写对联,感受成功的快乐.如我出上联鸟语花香添美景,学生就饶有兴味地对出下联风和日丽庆新春或风和日丽迎新年.其他的训练还有很多,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个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四、运用故事,点燃诗心小学生很喜欢听故事,教学古诗文时,可以插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此来点燃学生的诗心.特别是讲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学生就会更感兴趣.如贾岛推敲的故事,是用僧推月下门好呢,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呢?体现了古人对提字炼句的注重.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提炼.还有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骆宾王咏鹅的故事,王冕喜画墨梅,写诗咏墨梅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使学生增强对古诗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更能学好古诗文了.五、课外拓展,积累诗文古诗文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是古人用心灵中流淌出的动听的乐章、描绘的迷人的画卷.除了学完课本中的诗文,还应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诗书让他们课外诵读.学生通过课外诵读,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文的语言,步入诗文的境界,就会得到很多课外的积累.学生一旦有了大量的课外的诵读与积累,反过来,就会大大地促进我们语文的教学.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绚丽多姿.特别是我国的古诗,更是我国语言中的珍宝,艺海的奇葩,是民族文化精华的积淀和展示,也是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炎黄子孙,龙的。
5.如何做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传统的古诗词不仅引领学生感受语言美、意境美及情感美,而且身临其境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提高学生的欣赏古诗的能力,现分享如何上好小学语文的古诗课浅薄见解。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快速地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仅可以从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还可以从诗歌的主题内容出发。关于作者导入,当介绍王维的时候,王维既是一名诗人,也是一名画家,可以从他的绘画作品切入,初步从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关于内容导入,比如《古诗三首》的《泊船瓜洲》及《秋思》都是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歌,再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都隶属于送别诗,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结合主题内容进行谈话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抓住关键词快速理解诗的语言,入情入境体会蕴意古诗的魅力在于每一个字都有绝妙之处,每一处景色都饱含作者的情感,每一举动都有深层的含义。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提出每一行诗中不懂的字词,读读议议,借助翻译,体会每个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比如《游山西村》古诗颔联当中的“足”字体会了村民们对作者的热情款待,尾联当中的“柳暗”、“花明”描绘的是柳树和花儿茂密的景色美,从而体现作者的心情转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通过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分析词意,为体会情感奠定基础。三、拓展延伸入情入境,设身处地体会情感。
诗人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在课堂的教学基础上,我们可带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情境中去,以自己的体验、感受,去理解诗意,感悟诗意。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当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引发学生思考在远古时代,送别友人前往阳关,没有任何的电子通讯设备,一离别不知何时再相见。
结合角色扮演,更深层次地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再比如《题西林壁》当中所蕴含的哲理,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站在教室不同的位置观看校园的一角,感受不同的角度视野也不尽相同。
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并结合诗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四、反复读中思,读中悟。
新课程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读中思,读中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精心设计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吟诵古诗文的热情。因此,在课堂上,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让学生在朗读之中更深入的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喜怒哀乐,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综上所述,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在课程标准新的理念下,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多实践,多活动,走进生活,在生活中用语文,在语文课堂中联系生活,让琅琅上口的古诗词诵读充满校园。
6.古诗词教学该教什么,要如何教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不同版本的教材古诗文所占的比重相差无几。以当今发行量最大的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例:人教版教材中,古诗词47首,古文4篇,约占教材总量的13% ;苏教版教材中,古诗词36首,没有古文,约占教材总量的12%。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重。那么,不由得我们不认真思考:古诗文我们应该怎么教?
准确理解古诗文内容
古诗词之所以难理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用词精炼,二是爱用隐语。谜语是中国描写诗的始祖,诗人总喜欢别人仔细揣摩自己的诗,而读者总想把诗中所掩盖起来的事件看清楚。如此,两者的喜好,让我国古代诗文中多有意象和用典。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知道其中所含有的典故,不知道诗文中出现的事物所表示的意象,就很容易把诗词解偏。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很多老师教这首诗的时候,一般是这样解释诗词意义的:“红红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去了,眼前是奔腾的黄河水向东流去。我们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需要再上一层楼。”仿佛王之涣只是在向我们传递一种登高才能望远的理念,其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在前两句中还有着别的意思悄然隐含在文字深处。
在这首诗中,“白日”和“黄河向东流”具有别样的意思。“白日”一般指“生命”“青春”,“滚滚东流的黄河水”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样暗指青春流逝、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了解了这些东西以后,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前两句是不是隐隐有一种面对岁月流逝而生发的无奈?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一定讲得这么清楚,但老师心中一定是要知道的。
什么是意象?关于意象,很多人是这样理解的:象,指客观的具体的事物;意,是作者的心意体验、思想情感。有一份独特的感受,通过内心的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形象,称为意象。它是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愫和独特象征意义。例如:“鸿雁”象征着“思乡,信使”,“杜鹃”象征着“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东篱”比喻“出尘脱俗之境”,“菊花”象征着“高洁品质”……
诗词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通过对文中各种的想象和联想,学生才能体会到诗词中的意境及思想感情,才不会把诗词的意义解偏。
理解诗文中所蕴涵的情感
要想真正理解诗文中的情感,必须让学生走进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7.如何让单元主题教学和古诗词链接古诗教学中的主题建构在浩淼的古诗长河中,有许多诗歌均以浅显含蓄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乡,或讴歌大好河山……同一主题的古诗比比皆是。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也有意识地把同一主题的古诗,放在同一单元中教学,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最近,笔者尝试进行了“主题建构式”的古诗教学,既以一个母线为主题,整合多种古今相似阅读资源,进行较为开放的语文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在诗中漫步,往诗外畅游,思接千载,遨游万里。
通过实践发现,古诗教学中的主题建构,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引导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歌艺术境界。下面简要描述将《夜书所见》和《泊船瓜洲》两首古诗,放置在同一单元主题“想家的心情”中的教学策略。
一、研读文本,开发母线主题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与诗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所反映的主题往往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夜书所见》的作者叶绍翁客居他乡、辗转漂泊,在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中,看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从而含蓄地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则借助皓月当空的意象,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
两位诗人,虽然处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但是思念家乡、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却是相同的。细细咀嚼,便能深深体悟到返回家园在诗人心中的渴望。
继而从主题出发,上下延展,左右逢源,开发出一个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丰满立体的微型母线主题 ---- “想家的心情”。二、再现意境,拨动情感心弦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
此时,就需要根据古诗中提供的意象,真实而艺术地再现原诗意境。在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诗中,向读者呈现了多个意境:凄清寒冷的江上秋景、温馨可亲的家居休闲场景……需要教师超越时空,引导学生透过作者勾勒的场景,通过意境的再现,引动学生情感心弦的敏感点。
在介绍叶绍翁离家在外的背景知识外,教师提出了教学要求:走近诗人,成为他的知心朋友,通过学习古诗去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引导学生诵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让学生试着从诗句中感受江边的诗人听到了什么?再辅以梧桐树叶被风吹过的沙沙声,在音响效果的作用下,学生仿佛与诗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江边的凉意,感受到了孤独。
除了从听觉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之外,让学生从视觉上进一步体会古诗展现给我们的画面,引导学生从“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中体会作者看到的场景,学生潜心会诗,一个个温馨的意象出现在学生眼前:稀稀落落的篱笆、低矮的茅屋、昏暗的灯光、提着灯笼的儿童……这不仅是意象的组合,更是对古诗意境的艺术化再现。学生仿佛听到了蟋蟀的叫声,听到了孩子的欢笑声,看到了孩子灿烂的笑容……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
三、借助意象,解读内心世界。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紧紧抓住这一中介,让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当学生伴随着意象进入诗境的时候,教师略带眷恋的叙说:望着这稀稀落落的篱笆、望着昏黄的灯光,望着两个调皮的小孩、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是一种浓浓的家的感觉,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你有什么想法呢?有的学生说:我真想去抓抓蟋蟀;有的说:我真想回到童年;有的说:我想回家了……一句句未经雕琢的话语,不经意间理解了诗句中的“动客情”,凭借着意象的召唤,引领学生感受到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正当学生在《夜书所见》中诗人的思乡恋家的情结中切己体察、感同身受时,教师呈现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根据教学图片,简要介绍了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然后,让学生凭借着注释,读通顺古诗,也来猜一猜这位诗人心里在想什么?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了江南花红柳绿的勃勃生机,更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体会到了诗人强烈的思家情绪和深深的无奈。四、古今融合,建构立体课堂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同样的心情,同样的感受。
此时,相似主题的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在比较朗读中,再次引领学生在情绪场中共同受到一次精神洗礼,从而把握诗人内心的情感历程。此时,同一主题:想家的心情。
已经紧紧地建构在一起。想家的心情,这不仅是王安石的想法,也是叶绍翁的内心所需。
自古以来,无论游子走到哪儿,家是永远的牵挂。想家的心情,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那都是一样的。
在学生内心形成了这样的情感认同后,通过多媒体呈现王慧敏的《想家的心情》,教师深情地配乐朗。
8.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几种(一)以读促悟
以读促悟指的是以读图为主读诗为辅,读生活贯穿于读图和读诗之中。经过实践,本人发现诗歌从读图入手,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全诗的内容,更好的领会诗歌的精髓;再以读诗为辅,在读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体会用自己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在读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普通话,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家乡话,只要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诗歌中的韵味即可。而这些都是要建立在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上,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先好好地备一下学生,在必要的时刻还要好好的体验一下农村生活,这样能够在授课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
(二)以演入境
传统教学中的“演”就是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诗歌里所写的全部内容,这样的表演注重的是学生的模仿表演能力,学生表演得像就行了,但我们知道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带着自己的个人体验的,因而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演”应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领会进行表演,从而表现出自己所理解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情境,表演的时候学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全部表演,这样能够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如学生觉得诗歌中最主要的是主人公的心情,那么学生可以加入现代的元素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回归古代,回归诗人当时的生活情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既然生活在现代,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用现代的元素把诗歌的精华给表现出来呢?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找促思
“以找促思”其实就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引导学生找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更好的把握诗歌主旨。这里的“找”不仅是指教师找还指学生的找。
(四)以评促升华
以评促升华主要是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对他人的观点、看法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心灵的诉说,而这正好是农村学生的最大弱点,因为他们不会评也不敢评,而这种评也是乡村教师经常忽视的。
(五)以写促悟
所谓“以写促悟”是指教师在授完整首诗歌的时候,给一定的时间或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以散文或者以现代诗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而且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践证明,这样的写作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诗歌主旨,更深入地感悟到古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9.如何进行小学古诗文教学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古诗词是世界文化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她那精炼的篇幅中无不闪烁着古人智慧、情感、哲理和对人生的渴望。在诗文间不仅语言优美还有一种韵律美,节奏感很强,使之朗朗上口。她是中国古代汉语凝练的巅峰,由此新课标也充分肯定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都是世人皆知的古诗精品,那么,怎样上好古诗词教学课呢?根据我对古诗词教学多年经验现总结如下。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情自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有自读、对读、齐读等,可以让学生多读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性。节奏是古诗词篇章中跳动的音符,在读中与诗人进行心灵的沟通,把握诗词的整体脉络。读多了,自然而然的成诵。诵读诗的过程中也是在鉴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在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无衣巷口夕阳斜”。中的“斜”古时读音应该是“xia”,现在“斜”读“xie”,但古诗词中为了更能体现韵律美;例如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的“还”古时读xuan,飞翔盘旋之意现在读huan返回之意。如读现在读音就不押韵了。也不协调了。所以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就要注意了,选对正确的古音。
1.抓住标题理解诗意
标题就是诗歌的主题。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