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关于古诗词意境教学总结如何进行 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阶段性总结合集(通用)

2022-12-02

关于古诗词意境教学总结如何进行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阶段性总结合集(通用)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古诗词意境教学总结如何进行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阶段性总结合集(通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1……
优质解答

关于古诗词意境教学总结如何进行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阶段性总结合集(通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古诗词意境教学总结如何进行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阶段性总结合集(通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如何进行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阶段性总结

下面我对小学古诗词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一、解诗题,识作者 古诗词是对生活的凝练,它源于生活,所以要先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时代背景、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

比如教学曹植的《七步诗》,我首先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或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内容,这样精心准备后,学生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 二、看注释,说诗意当代和古代使用语言的习惯差别已经很大了,小学生的语言基础本来就很差,所以疏通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特别是关键字词的讲解尤为重要。

对古诗词中关键字、词的正确理解,是理解诗中情感意境的基础,是学好古诗词的前提,特别是对初学者激发浓厚学习兴趣和古典文化积累起着重要作用。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古代诗人对字的用法是非常讲究的。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词教学中的重点。

如在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孤”是“楚山”之“孤”,更是作者送走好友后的内心三、想画面,悟诗情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往往比较短小,教学时一味地引导学生去探寻准确答案,大量分析字、词的意义是不科学的。内容死板,会使教学过程非常枯燥,失去学生的兴趣,学生根本没法体会到诗的优美。

以诗言志、以诗传情是古代诗人作诗的基础,所以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在找准情感基点来激发学生的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古诗词,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4、熟吟诵,多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清乾隆蘅塘退土孙洙对《唐诗三百首》的题词,充分评价了唐诗三百首的意义和功用。

也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意。通过反复背诵,变别人的为自己的,化知识为生命,这是很聪明的选择。

中国的古诗词语言讲究押韵,因而非常富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容易背诵。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把握好诗人的情感基点,并让学生明白读这首诗的目的和要求,如何才能表达出诗人的丰富情感和心理特点。

2.教学古诗词意境的几种方法

江西省乐平市界首中学 倪晓平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意境。

一般认为,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理解古诗词的意境美,历来是教学古诗词的重难点。

下面就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种理解古诗词意境的方法。诵读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就道出了“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同样,在学习古诗词中也不能忽视“读”的作用,“读”是理解古诗词的基础,在教学中如何去读呢?一要读准学音;二要读准节奏;三要读出感情。读出了感情,就读出了诗的意境,学生就可以发挥丰富的想像,感受诗的美。

“读出感情”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读不只是纯粹的读,而应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知人论诗法 理解诗的意境,不能仅限于诗的内容,还应该对作者的人生基调有所了解,这对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是极有帮助的,如从陶洲明的生平简介上可知,陶洲明是一个谈泊名利、安分乐道,鄙视官场,不愿与统治者流合污和热爱大自然的人。

他的诗也表现了这一点。如其诗《饮酒》其五中就抒发了诗人归隐之后与大自然相契合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诗人对争名逐利的官场生活的鄙视。

又如柳宗元《江雪》一诗,是他被贬官永州时写的,当时政治革新失败后,豪族地主集团加紧迫害革新派人士,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作者依然敢于斗争,让我们感觉到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的化身。教师如能通过介绍背景材料来教学生,我想诗的意境就不难理解了。

抓诗眼引导法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在教学古诗词时,如能抓住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如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抓住“孤”和“独”这两个字展开教学,学生把握诗的意境就不会太难,如在教学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时,抓住“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两句诗来展开教学,就不难理解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思想。

挖掘诗中“空白”,发挥想像法 创造意境的手法多种多样,在古代诗歌中表现意境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最常见最典型的手段是空白的运用和处理。传统中国水墨画总是要在笔墨外留下大量的空白,许多诗歌则不把话说尽,注意处处留下空白,使诗歌显出虚实结合的特点,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表面写“黑云”和“甲光”,实际上它留给了我们想像的空间,既渲染了沉重的战争气氛,又画出了两军对峙的态势。

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无际流”。其实也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故人今辞我而去,何时再能相聚?他乘坐一叶孤舟,旅途中是否寂寞?但愿他一帆风顺,路上平安!两句十四个字里饱含着诗人对好友多么深厚而真挚的情谊啊!游戏法 初中学生抽像思维不够成熟,重感情而轻理性的特点明显。

学习古诗,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不妨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古诗词时采取演小品、编故事、搞沙龙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如教《七步诗》时,引导学生根据诗的背景布置场景,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曹丕和曹植,像演小品一样演《七步诗》。

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

3.怎样创设古诗词教学的意境,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首先,古代诗人喜欢借景抒情,以景传情达意。

由此创设的诗词意境往往可以从景象的画面色调、情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请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秋 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赠 别(杜 牧)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第一首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

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诗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

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的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二者在色调上截然不同,前者奋发向上,后者伤感愁苦。又比如2007年上海秋季考试卷第(四)题: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试题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所以回答时需要说清楚“景”是怎样的“景”,“景”中又表现了怎样的“情”。“琼珠碎却圆”,上文是“玉盆纤手弄清泉”,少女“昼眠”被惊醒,拿着“玉盆”,以“纤手”戏“清泉”,琼珠碎了,水花四溅,可见其多么欢快、清纯、无忧无虑!而碎了的水珠仍是“圆”的,作者的文笔又是多么细致啊!因此答案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事实上,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描绘的许多景象往往都已经赋予了固定的中华民族情感。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诸如此类,都是我们理解古诗词意境的钥匙。其次,古代诗人喜欢通过象征意义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这种物象被人们称之为“意象”。对于这类诗词意境的理解,可以从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入手,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比如张渭的《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迎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呢?首先我们来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有“寒”、“迎”、“白玉条”,再挖掘物象内在的精神品格,作者原来是以物喻人。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迎”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又如:2002年上海秋季高考卷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在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少年听雨”的画面,由“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而成,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尽管这属于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壮年听雨”的画面,以“客舟”为中心视点,而在四周点缀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失意的心境。“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

“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触,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露出一种无奈心情:此时作者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

4.如何进行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阶段性总结

下面我对小学古诗词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一、解诗题,识作者

古诗词是对生活的凝练,它源于生活,所以要先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时代背景、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比如教学曹植的《七步诗》,我首先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或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内容,这样精心准备后,学生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 二、看注释,说诗意

当代和古代使用语言的习惯差别已经很大了,小学生的语言基础本来就很差,所以疏通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特别是关键字词的讲解尤为重要。对古诗词中关键字、词的正确理解,是理解诗中情感意境的基础,是学好古诗词的前提,特别是对初学者激发浓厚学习兴趣和古典文化积累起着重要作用。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古代诗人对字的用法是非常讲究的。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词教学中的重点。如在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孤”是“楚山”之“孤”,更是作者送走好友后的内心

三、想画面,悟诗情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往往比较短小,教学时一味地引导学生去探寻准确答案,大量分析字、词的意义是不科学的。内容死板,会使教学过程非常枯燥,失去学生的兴趣,学生根本没法体会到诗的优美。以诗言志、以诗传情是古代诗人作诗的基础,所以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在找准情感基点来激发学生的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古诗词,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4、熟吟诵,多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清乾隆蘅塘退土孙洙对《唐诗三百首》的题词,充分评价了唐诗三百首的意义和功用。也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意。通过反复背诵,变别人的为自己的,化知识为生命,这是很聪明的选择。中国的古诗词语言讲究押韵,因而非常富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容易背诵。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把握好诗人的情感基点,并让学生明白读这首诗的目的和要求,如何才能表达出诗人的丰富情感和心理特点。

5.古诗的意境分析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那么怎样领 会诗歌的意境呢?

首先,要领会诗歌的意象。一首诗的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便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例如,"梅"这个物象,本是一种客观事物,但由于诗人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和美学理想等,因此,它在不同的诗里,便有了不同的意趣,寄寓着诗人不同的情感。**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其形象就明显不同,前者是傲霜挺立、笑看风物的形象,后者是寂寞孤独、无依无着的形象。同样写梅花,谢燮《早梅》是这样的:"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突出的是坚强、不甘人后,但也没引起人们重视,有怀才不遇之感。而王安石的《梅花》则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中的梅花同样也是傲寒,但表现了一种风度与风格,洁白无瑕而又暗暗地给他人送去清香。

其次,要透过诗歌语言,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把握诗歌的画面和气氛,感受此时此景中作者的感情。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渐渐趋向明晰,由飘忽渐渐趋向定型,同时借着词藻固定下来。读者在鉴赏诗歌的意境时,就要运用艺术联想和想像,把这些词藻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进而体会诗歌的意境。如"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用"白骑少年"四字写思妇心中的游子,增强了游子给人的美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没有一个动词,全是名词的排列,读者必须把这些相关景物联系起来,加以想像补充,才能理解诗歌的意境;"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的妙处,在于使静中显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活力跃然纸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用"疏影"状写梅花稀疏之貌,用"暗香"写梅花清幽的芬芳,梅影疏淡,幽香缕缕,点睛之笔,使梅花神态活现。

6.谁有最全的关于语文诗词鉴赏的意向和意境的总结(急需)

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7.教学古诗词意境的几种方法

江西省乐平市界首中学 倪晓平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意境。

一般认为,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理解古诗词的意境美,历来是教学古诗词的重难点。

下面就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种理解古诗词意境的方法。诵读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就道出了“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同样,在学习古诗词中也不能忽视“读”的作用,“读”是理解古诗词的基础,在教学中如何去读呢?一要读准学音;二要读准节奏;三要读出感情。读出了感情,就读出了诗的意境,学生就可以发挥丰富的想像,感受诗的美。

“读出感情”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读不只是纯粹的读,而应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知人论诗法 理解诗的意境,不能仅限于诗的内容,还应该对作者的人生基调有所了解,这对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是极有帮助的,如从陶洲明的生平简介上可知,陶洲明是一个谈泊名利、安分乐道,鄙视官场,不愿与统治者流合污和热爱大自然的人。

他的诗也表现了这一点。如其诗《饮酒》其五中就抒发了诗人归隐之后与大自然相契合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诗人对争名逐利的官场生活的鄙视。

又如柳宗元《江雪》一诗,是他被贬官永州时写的,当时政治革新失败后,豪族地主集团加紧迫害革新派人士,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作者依然敢于斗争,让我们感觉到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的化身。教师如能通过介绍背景材料来教学生,我想诗的意境就不难理解了。

抓诗眼引导法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在教学古诗词时,如能抓住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如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抓住“孤”和“独”这两个字展开教学,学生把握诗的意境就不会太难,如在教学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时,抓住“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两句诗来展开教学,就不难理解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思想。

挖掘诗中“空白”,发挥想像法 创造意境的手法多种多样,在古代诗歌中表现意境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最常见最典型的手段是空白的运用和处理。传统中国水墨画总是要在笔墨外留下大量的空白,许多诗歌则不把话说尽,注意处处留下空白,使诗歌显出虚实结合的特点,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表面写“黑云”和“甲光”,实际上它留给了我们想像的空间,既渲染了沉重的战争气氛,又画出了两军对峙的态势。

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无际流”。其实也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故人今辞我而去,何时再能相聚?他乘坐一叶孤舟,旅途中是否寂寞?但愿他一帆风顺,路上平安!两句十四个字里饱含着诗人对好友多么深厚而真挚的情谊啊!游戏法 初中学生抽像思维不够成熟,重感情而轻理性的特点明显。

学习古诗,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不妨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古诗词时采取演小品、编故事、搞沙龙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如教《七步诗》时,引导学生根据诗的背景布置场景,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曹丕和曹植,像演小品一样演《七步诗》。

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

8.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文意境

章 来源莲山课件

汪红英古诗文鉴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别老想大面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评价水平,我认为必须从平常的课堂教学入手,探求规律选好突破口,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赏析习惯和方法,对此,我总结出了“读、品、联、析”四字鉴赏法。“读”,即通过读诗文,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通读形成一个初步的感觉认知,粗读中要求读准字音,生字查字典,生词查词典,提出学生注意多音字多义字,并能“因境意义” “因义定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后要结合诗文背景,作者生平等材料,分析概括主旨,例如,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一到时,先是结合背和词人的生活现实,初步理解,然后范读,齐读,指名读,边读边正音,读出节奏,再让学生结合初步理解进行讨论分析,感知作者在问中抒发的浓浓的思念家人的感情,“品”即抓重点问,品味语言如我在导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为了引导学生抓准重点词语品味语音的艺术性,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读后,你认为诗中描写茅屋被大风“摧残”的诗句是哪些?风大重点体现哪几个词上》“卷”改为“吹”好不好?课中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再引导学生点评,结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学生品味出了“卷”字体现风特别大,对应上文的“怒号”而“吹”则不所形容出“风”的特大与上文也不照应,通过品味照词句,同学们对诗的主旨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有助理于同学们在时的写作时对用词的注意。

“联”,即展开联想,体察意境,理解领会,诗文所创设的意境,必须调动大脑已储存的原有知识并联学阅读材料的语境,主题等筛选“情节”复述物景;如在教《石壕吏》时,让学生联想,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身的体会,想象“老翁逾墙走”的场景,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是“跳过去的”有的说:“老翁有轻功”。纵身一跃便走了,还有的说:“老翁搬来一把椅子,然后登上梯子,这样爬过墙的”等等,答案各异,课堂上笑声不断,学生的想象能力非常丰富,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析”即分析手法,概括特色,在领会诗文意境的基础上,注意指导学生从语法修辞,语言风格,物象运用等角度分析诗文的表现手法,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曲子时,让学生抓住“枯藤,老树,古道,西风,瘦马”等物象进行品析,理解匠心独运的描写,创设了想象。萧条秋景的空间,点染游子的天涯思乡之情,作者的借景抒情之意跃然纸上。

几年来,我运用“读、品、联、析”四字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古诗文阅读兴趣,大面积提高学生欣赏水平,效果不错四字鉴赏法,便于课堂教学操作,容易为学生掌握,有利于学生鉴赏法,便于课堂教学操作,容易让学生掌握,有利于学生鉴赏迁移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提高学生文学欣赏的有效方法。

ww w.

5 Y k j.CoM文章 来源莲山课件

9.怎样分析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我国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只要是诗歌艺术的精品,无不以美的意境令人陶醉。

我们在阅读和欣赏古典诗歌作品时,要通过语言的媒介,进入作品的意境中去感受和领悟作品的意境之美。 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意境。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所说的三境中,“物境”即客观的景象之境,“情景”即主观的感情之境,“意境”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是优秀诗歌作品必须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其次,要弄清楚“意”(情)与“境”(景)的主要特点和关系,因为所有的诗词都涉及到“情”和“景”的内容,所有好的诗词中的“情”和“景”都达到了水**融。需要指出的是,在意境的形成中,“景”是基础,“情”、“意”才是主导。

“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并不等同于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景”,它既是唤醒诗人特定感情的“景”,也是在此种特定情感支配下所创造的“景”,所以,总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情上的激动。因此,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时一定要领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才能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第三,要弄清楚诗歌意境构成的基本模式,其基本模式如下。 (一)触景生情,情随境生 诗人事先没有某种情意,因遇到某种物境,触发了某种情意,于是借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

如杜牧的《江南春》便是如此,“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好一幅江南艳丽的水乡风景图宛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作者选取了富有江南特点和春意的景物(莺啼、绿、红、水村、风、寺庙、楼台、烟雨等),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把零散的自然景物加以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精确描绘,使人身临其境——宛然置身于迷蒙烟雨、春意盎然的江南大地,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极大的感染。然而它不仅是一幅歌颂春光的写景图,而且在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之中,给予信佛的统治者以含蓄委婉的嘲笑,达到了情意情景水**融之境界。

(二)移情入景,景中生情 诗人原有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接触物境时,把这种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把它抒发出来,于是客观的物象带上了主观情感。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鸟惊心”明显带有诗人“感时”、“恨别”的主观色彩。

遭遇“鸟语花香”,在平常的情况下人们定会抒发喜悦之情,可是在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家人离散的处境下,杜甫见花开流泪,闻鸟语惊心,花香鸟语这种美好的景物,此时却勾起了诗人痛苦的情怀。诗人以主观感染客观,统一客观,达到了意与境的统一,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因此,“意”与“境”的交融,不管它是情随境生,还是移情入境,总之要在一首诗中和谐、完美,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方能够成好诗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失为具有完美意境的典范,他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抒发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交融在一起,使之浑然一体了。

难怪闻一多称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再如欧阳修的闺怨词《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二句,意境曲折,层层深入而浑然一体,前人评价颇高。

该词中闺中怨妇借暮春景象,感叹青春消逝和精神上的孤寂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所以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第四,掌握一些关于诗歌意境分析的必要的常识和方法。 (一)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 诗歌意境的形成离不开对客观景物的描写,这些客观的景物,一旦渗透诗人之主观情感,即为诗歌之意象,可见诗歌意境的形成是离不开意象的。

那些在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典型传统的意象,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作为高三学生,熟悉这些传统意象,有助于我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如“梅”,由于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

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能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等。

(二)展开联想想象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更好地去赏析诗歌的意境。

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

10.小学古诗词教学反思

小学古诗词教学反思是一个很需要研讨的问题,必须引起教材编写、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个是选材,是否合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否对古文字词能把握。二是如何把古诗传授给学生,需要把握那些重点。

达到什么程度。个人认为,这些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解决的。

在这个栏目也不适当。下面的文章可做参考。

小学生古诗词教学反思 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内涵。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古诗教学的几点方法: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

通过吟诵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

就朗读的指导而言,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初读,感受诗意。

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

精读,加深理解。初读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

品读,深化理解。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品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简而言之,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中的主要方法,指导朗读时必须要有目的(不是光把诗背熟),要循序渐进。既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又陶冶了情操。

二、巧妙分析,理解诗意 1、借助历史,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意。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我们便可以正确理解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并不是南宋的繁华景象,而是苟且偷安的证据;“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气象,而是亡国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对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乐不思蜀的醉生梦死之态。

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搜集资料,适当补充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还可锻炼学生课外积累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学习古诗时,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

2、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分析。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

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离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的。

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飞出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直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层峦叠嶂,夹道迎接。

好一幅长江三峡行舟图啊!看来全是写景,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们可以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再现这个意境。诗一开头,诗人用一“辞”字,把告别白帝城时的气氛写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照,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之情。

猿声用“啼不住”修饰,足见诗人心情的喜悦。而以“轻”饰“舟”,足见诗人心情的轻松。

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点染,诗人披霞乘舟,顺江东下的鲜明形象便历历在目,其欢快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适时拓展,提高能力。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

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蝶和莺,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

学习完这首古诗后,我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春晓》,课外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境中,再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四、古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古诗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诗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驾驭全诗,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诗中“有生命的东西”,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主动性的天地。

教材入选的古诗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程度而选定,容易理解接受的五言或。

关于古诗词意境教学总结如何进行 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阶段性总结合集(通用)

关于古诗词意境教学总结如何进行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阶段性总结合集(通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古诗词意境教学总结如何进行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阶段性总结合集(通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如何进行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阶段性总结

下面我对小学古诗词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一、解诗题,识作者 古诗词是对生活的凝练,它源于生活,所以要先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时代背景、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

比如教学曹植的《七步诗》,我首先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或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内容,这样精心准备后,学生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 二、看注释,说诗意当代和古代使用语言的习惯差别已经很大了,小学生的语言基础本来就很差,所以疏通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特别是关键字词的讲解尤为重要。

对古诗词中关键字、词的正确理解,是理解诗中情感意境的基础,是学好古诗词的前提,特别是对初学者激发浓厚学习兴趣和古典文化积累起着重要作用。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古代诗人对字的用法是非常讲究的。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词教学中的重点。

如在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孤”是“楚山”之“孤”,更是作者送走好友后的内心三、想画面,悟诗情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往往比较短小,教学时一味地引导学生去探寻准确答案,大量分析字、词的意义是不科学的。内容死板,会使教学过程非常枯燥,失去学生的兴趣,学生根本没法体会到诗的优美。

以诗言志、以诗传情是古代诗人作诗的基础,所以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在找准情感基点来激发学生的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古诗词,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4、熟吟诵,多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清乾隆蘅塘退土孙洙对《唐诗三百首》的题词,充分评价了唐诗三百首的意义和功用。

也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意。通过反复背诵,变别人的为自己的,化知识为生命,这是很聪明的选择。

中国的古诗词语言讲究押韵,因而非常富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容易背诵。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把握好诗人的情感基点,并让学生明白读这首诗的目的和要求,如何才能表达出诗人的丰富情感和心理特点。

2.教学古诗词意境的几种方法

江西省乐平市界首中学 倪晓平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意境。

一般认为,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理解古诗词的意境美,历来是教学古诗词的重难点。

下面就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种理解古诗词意境的方法。诵读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就道出了“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同样,在学习古诗词中也不能忽视“读”的作用,“读”是理解古诗词的基础,在教学中如何去读呢?一要读准学音;二要读准节奏;三要读出感情。读出了感情,就读出了诗的意境,学生就可以发挥丰富的想像,感受诗的美。

“读出感情”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读不只是纯粹的读,而应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知人论诗法 理解诗的意境,不能仅限于诗的内容,还应该对作者的人生基调有所了解,这对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是极有帮助的,如从陶洲明的生平简介上可知,陶洲明是一个谈泊名利、安分乐道,鄙视官场,不愿与统治者流合污和热爱大自然的人。

他的诗也表现了这一点。如其诗《饮酒》其五中就抒发了诗人归隐之后与大自然相契合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诗人对争名逐利的官场生活的鄙视。

又如柳宗元《江雪》一诗,是他被贬官永州时写的,当时政治革新失败后,豪族地主集团加紧迫害革新派人士,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作者依然敢于斗争,让我们感觉到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的化身。教师如能通过介绍背景材料来教学生,我想诗的意境就不难理解了。

抓诗眼引导法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在教学古诗词时,如能抓住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如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抓住“孤”和“独”这两个字展开教学,学生把握诗的意境就不会太难,如在教学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时,抓住“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两句诗来展开教学,就不难理解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思想。

挖掘诗中“空白”,发挥想像法 创造意境的手法多种多样,在古代诗歌中表现意境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最常见最典型的手段是空白的运用和处理。传统中国水墨画总是要在笔墨外留下大量的空白,许多诗歌则不把话说尽,注意处处留下空白,使诗歌显出虚实结合的特点,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表面写“黑云”和“甲光”,实际上它留给了我们想像的空间,既渲染了沉重的战争气氛,又画出了两军对峙的态势。

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无际流”。其实也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故人今辞我而去,何时再能相聚?他乘坐一叶孤舟,旅途中是否寂寞?但愿他一帆风顺,路上平安!两句十四个字里饱含着诗人对好友多么深厚而真挚的情谊啊!游戏法 初中学生抽像思维不够成熟,重感情而轻理性的特点明显。

学习古诗,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不妨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古诗词时采取演小品、编故事、搞沙龙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如教《七步诗》时,引导学生根据诗的背景布置场景,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曹丕和曹植,像演小品一样演《七步诗》。

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

3.怎样创设古诗词教学的意境,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首先,古代诗人喜欢借景抒情,以景传情达意。

由此创设的诗词意境往往可以从景象的画面色调、情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请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秋 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赠 别(杜 牧)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第一首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

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诗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

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的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二者在色调上截然不同,前者奋发向上,后者伤感愁苦。又比如2007年上海秋季考试卷第(四)题: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试题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所以回答时需要说清楚“景”是怎样的“景”,“景”中又表现了怎样的“情”。“琼珠碎却圆”,上文是“玉盆纤手弄清泉”,少女“昼眠”被惊醒,拿着“玉盆”,以“纤手”戏“清泉”,琼珠碎了,水花四溅,可见其多么欢快、清纯、无忧无虑!而碎了的水珠仍是“圆”的,作者的文笔又是多么细致啊!因此答案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事实上,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描绘的许多景象往往都已经赋予了固定的中华民族情感。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诸如此类,都是我们理解古诗词意境的钥匙。其次,古代诗人喜欢通过象征意义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这种物象被人们称之为“意象”。对于这类诗词意境的理解,可以从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入手,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比如张渭的《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迎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呢?首先我们来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有“寒”、“迎”、“白玉条”,再挖掘物象内在的精神品格,作者原来是以物喻人。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迎”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又如:2002年上海秋季高考卷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在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少年听雨”的画面,由“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而成,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尽管这属于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壮年听雨”的画面,以“客舟”为中心视点,而在四周点缀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失意的心境。“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

“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触,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露出一种无奈心情:此时作者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

4.如何进行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阶段性总结

下面我对小学古诗词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一、解诗题,识作者

古诗词是对生活的凝练,它源于生活,所以要先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时代背景、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比如教学曹植的《七步诗》,我首先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或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内容,这样精心准备后,学生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 二、看注释,说诗意

当代和古代使用语言的习惯差别已经很大了,小学生的语言基础本来就很差,所以疏通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特别是关键字词的讲解尤为重要。对古诗词中关键字、词的正确理解,是理解诗中情感意境的基础,是学好古诗词的前提,特别是对初学者激发浓厚学习兴趣和古典文化积累起着重要作用。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古代诗人对字的用法是非常讲究的。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词教学中的重点。如在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孤”是“楚山”之“孤”,更是作者送走好友后的内心

三、想画面,悟诗情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往往比较短小,教学时一味地引导学生去探寻准确答案,大量分析字、词的意义是不科学的。内容死板,会使教学过程非常枯燥,失去学生的兴趣,学生根本没法体会到诗的优美。以诗言志、以诗传情是古代诗人作诗的基础,所以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在找准情感基点来激发学生的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古诗词,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4、熟吟诵,多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清乾隆蘅塘退土孙洙对《唐诗三百首》的题词,充分评价了唐诗三百首的意义和功用。也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意。通过反复背诵,变别人的为自己的,化知识为生命,这是很聪明的选择。中国的古诗词语言讲究押韵,因而非常富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容易背诵。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把握好诗人的情感基点,并让学生明白读这首诗的目的和要求,如何才能表达出诗人的丰富情感和心理特点。

5.古诗的意境分析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那么怎样领 会诗歌的意境呢?

首先,要领会诗歌的意象。一首诗的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便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例如,"梅"这个物象,本是一种客观事物,但由于诗人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和美学理想等,因此,它在不同的诗里,便有了不同的意趣,寄寓着诗人不同的情感。**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其形象就明显不同,前者是傲霜挺立、笑看风物的形象,后者是寂寞孤独、无依无着的形象。同样写梅花,谢燮《早梅》是这样的:"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突出的是坚强、不甘人后,但也没引起人们重视,有怀才不遇之感。而王安石的《梅花》则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中的梅花同样也是傲寒,但表现了一种风度与风格,洁白无瑕而又暗暗地给他人送去清香。

其次,要透过诗歌语言,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把握诗歌的画面和气氛,感受此时此景中作者的感情。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渐渐趋向明晰,由飘忽渐渐趋向定型,同时借着词藻固定下来。读者在鉴赏诗歌的意境时,就要运用艺术联想和想像,把这些词藻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进而体会诗歌的意境。如"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用"白骑少年"四字写思妇心中的游子,增强了游子给人的美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没有一个动词,全是名词的排列,读者必须把这些相关景物联系起来,加以想像补充,才能理解诗歌的意境;"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的妙处,在于使静中显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活力跃然纸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用"疏影"状写梅花稀疏之貌,用"暗香"写梅花清幽的芬芳,梅影疏淡,幽香缕缕,点睛之笔,使梅花神态活现。

6.谁有最全的关于语文诗词鉴赏的意向和意境的总结(急需)

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7.教学古诗词意境的几种方法

江西省乐平市界首中学 倪晓平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意境。

一般认为,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理解古诗词的意境美,历来是教学古诗词的重难点。

下面就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种理解古诗词意境的方法。诵读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就道出了“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同样,在学习古诗词中也不能忽视“读”的作用,“读”是理解古诗词的基础,在教学中如何去读呢?一要读准学音;二要读准节奏;三要读出感情。读出了感情,就读出了诗的意境,学生就可以发挥丰富的想像,感受诗的美。

“读出感情”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读不只是纯粹的读,而应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知人论诗法 理解诗的意境,不能仅限于诗的内容,还应该对作者的人生基调有所了解,这对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是极有帮助的,如从陶洲明的生平简介上可知,陶洲明是一个谈泊名利、安分乐道,鄙视官场,不愿与统治者流合污和热爱大自然的人。

他的诗也表现了这一点。如其诗《饮酒》其五中就抒发了诗人归隐之后与大自然相契合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诗人对争名逐利的官场生活的鄙视。

又如柳宗元《江雪》一诗,是他被贬官永州时写的,当时政治革新失败后,豪族地主集团加紧迫害革新派人士,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作者依然敢于斗争,让我们感觉到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的化身。教师如能通过介绍背景材料来教学生,我想诗的意境就不难理解了。

抓诗眼引导法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在教学古诗词时,如能抓住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如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抓住“孤”和“独”这两个字展开教学,学生把握诗的意境就不会太难,如在教学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时,抓住“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两句诗来展开教学,就不难理解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思想。

挖掘诗中“空白”,发挥想像法 创造意境的手法多种多样,在古代诗歌中表现意境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最常见最典型的手段是空白的运用和处理。传统中国水墨画总是要在笔墨外留下大量的空白,许多诗歌则不把话说尽,注意处处留下空白,使诗歌显出虚实结合的特点,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表面写“黑云”和“甲光”,实际上它留给了我们想像的空间,既渲染了沉重的战争气氛,又画出了两军对峙的态势。

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无际流”。其实也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故人今辞我而去,何时再能相聚?他乘坐一叶孤舟,旅途中是否寂寞?但愿他一帆风顺,路上平安!两句十四个字里饱含着诗人对好友多么深厚而真挚的情谊啊!游戏法 初中学生抽像思维不够成熟,重感情而轻理性的特点明显。

学习古诗,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不妨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古诗词时采取演小品、编故事、搞沙龙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如教《七步诗》时,引导学生根据诗的背景布置场景,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曹丕和曹植,像演小品一样演《七步诗》。

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

8.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文意境

章 来源莲山课件

汪红英古诗文鉴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别老想大面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评价水平,我认为必须从平常的课堂教学入手,探求规律选好突破口,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赏析习惯和方法,对此,我总结出了“读、品、联、析”四字鉴赏法。“读”,即通过读诗文,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通读形成一个初步的感觉认知,粗读中要求读准字音,生字查字典,生词查词典,提出学生注意多音字多义字,并能“因境意义” “因义定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后要结合诗文背景,作者生平等材料,分析概括主旨,例如,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一到时,先是结合背和词人的生活现实,初步理解,然后范读,齐读,指名读,边读边正音,读出节奏,再让学生结合初步理解进行讨论分析,感知作者在问中抒发的浓浓的思念家人的感情,“品”即抓重点问,品味语言如我在导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为了引导学生抓准重点词语品味语音的艺术性,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读后,你认为诗中描写茅屋被大风“摧残”的诗句是哪些?风大重点体现哪几个词上》“卷”改为“吹”好不好?课中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再引导学生点评,结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学生品味出了“卷”字体现风特别大,对应上文的“怒号”而“吹”则不所形容出“风”的特大与上文也不照应,通过品味照词句,同学们对诗的主旨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有助理于同学们在时的写作时对用词的注意。

“联”,即展开联想,体察意境,理解领会,诗文所创设的意境,必须调动大脑已储存的原有知识并联学阅读材料的语境,主题等筛选“情节”复述物景;如在教《石壕吏》时,让学生联想,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身的体会,想象“老翁逾墙走”的场景,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是“跳过去的”有的说:“老翁有轻功”。纵身一跃便走了,还有的说:“老翁搬来一把椅子,然后登上梯子,这样爬过墙的”等等,答案各异,课堂上笑声不断,学生的想象能力非常丰富,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析”即分析手法,概括特色,在领会诗文意境的基础上,注意指导学生从语法修辞,语言风格,物象运用等角度分析诗文的表现手法,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曲子时,让学生抓住“枯藤,老树,古道,西风,瘦马”等物象进行品析,理解匠心独运的描写,创设了想象。萧条秋景的空间,点染游子的天涯思乡之情,作者的借景抒情之意跃然纸上。

几年来,我运用“读、品、联、析”四字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古诗文阅读兴趣,大面积提高学生欣赏水平,效果不错四字鉴赏法,便于课堂教学操作,容易为学生掌握,有利于学生鉴赏法,便于课堂教学操作,容易让学生掌握,有利于学生鉴赏迁移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提高学生文学欣赏的有效方法。

ww w.

5 Y k j.CoM文章 来源莲山课件

9.怎样分析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我国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只要是诗歌艺术的精品,无不以美的意境令人陶醉。

我们在阅读和欣赏古典诗歌作品时,要通过语言的媒介,进入作品的意境中去感受和领悟作品的意境之美。 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意境。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所说的三境中,“物境”即客观的景象之境,“情景”即主观的感情之境,“意境”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是优秀诗歌作品必须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其次,要弄清楚“意”(情)与“境”(景)的主要特点和关系,因为所有的诗词都涉及到“情”和“景”的内容,所有好的诗词中的“情”和“景”都达到了水**融。需要指出的是,在意境的形成中,“景”是基础,“情”、“意”才是主导。

“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并不等同于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景”,它既是唤醒诗人特定感情的“景”,也是在此种特定情感支配下所创造的“景”,所以,总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情上的激动。因此,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时一定要领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才能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第三,要弄清楚诗歌意境构成的基本模式,其基本模式如下。 (一)触景生情,情随境生 诗人事先没有某种情意,因遇到某种物境,触发了某种情意,于是借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

如杜牧的《江南春》便是如此,“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好一幅江南艳丽的水乡风景图宛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作者选取了富有江南特点和春意的景物(莺啼、绿、红、水村、风、寺庙、楼台、烟雨等),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把零散的自然景物加以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精确描绘,使人身临其境——宛然置身于迷蒙烟雨、春意盎然的江南大地,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极大的感染。然而它不仅是一幅歌颂春光的写景图,而且在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之中,给予信佛的统治者以含蓄委婉的嘲笑,达到了情意情景水**融之境界。

(二)移情入景,景中生情 诗人原有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接触物境时,把这种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把它抒发出来,于是客观的物象带上了主观情感。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鸟惊心”明显带有诗人“感时”、“恨别”的主观色彩。

遭遇“鸟语花香”,在平常的情况下人们定会抒发喜悦之情,可是在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家人离散的处境下,杜甫见花开流泪,闻鸟语惊心,花香鸟语这种美好的景物,此时却勾起了诗人痛苦的情怀。诗人以主观感染客观,统一客观,达到了意与境的统一,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因此,“意”与“境”的交融,不管它是情随境生,还是移情入境,总之要在一首诗中和谐、完美,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方能够成好诗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失为具有完美意境的典范,他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抒发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交融在一起,使之浑然一体了。

难怪闻一多称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再如欧阳修的闺怨词《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二句,意境曲折,层层深入而浑然一体,前人评价颇高。

该词中闺中怨妇借暮春景象,感叹青春消逝和精神上的孤寂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所以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第四,掌握一些关于诗歌意境分析的必要的常识和方法。 (一)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 诗歌意境的形成离不开对客观景物的描写,这些客观的景物,一旦渗透诗人之主观情感,即为诗歌之意象,可见诗歌意境的形成是离不开意象的。

那些在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典型传统的意象,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作为高三学生,熟悉这些传统意象,有助于我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如“梅”,由于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

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能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等。

(二)展开联想想象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更好地去赏析诗歌的意境。

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

10.小学古诗词教学反思

小学古诗词教学反思是一个很需要研讨的问题,必须引起教材编写、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个是选材,是否合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否对古文字词能把握。二是如何把古诗传授给学生,需要把握那些重点。

达到什么程度。个人认为,这些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解决的。

在这个栏目也不适当。下面的文章可做参考。

小学生古诗词教学反思 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内涵。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古诗教学的几点方法: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

通过吟诵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

就朗读的指导而言,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初读,感受诗意。

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

精读,加深理解。初读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

品读,深化理解。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品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简而言之,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中的主要方法,指导朗读时必须要有目的(不是光把诗背熟),要循序渐进。既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又陶冶了情操。

二、巧妙分析,理解诗意 1、借助历史,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意。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我们便可以正确理解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并不是南宋的繁华景象,而是苟且偷安的证据;“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气象,而是亡国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对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乐不思蜀的醉生梦死之态。

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搜集资料,适当补充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还可锻炼学生课外积累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学习古诗时,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

2、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分析。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

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离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的。

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飞出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直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层峦叠嶂,夹道迎接。

好一幅长江三峡行舟图啊!看来全是写景,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们可以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再现这个意境。诗一开头,诗人用一“辞”字,把告别白帝城时的气氛写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照,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之情。

猿声用“啼不住”修饰,足见诗人心情的喜悦。而以“轻”饰“舟”,足见诗人心情的轻松。

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点染,诗人披霞乘舟,顺江东下的鲜明形象便历历在目,其欢快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适时拓展,提高能力。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

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蝶和莺,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

学习完这首古诗后,我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春晓》,课外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境中,再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四、古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古诗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诗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驾驭全诗,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诗中“有生命的东西”,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主动性的天地。

教材入选的古诗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程度而选定,容易理解接受的五言或。

相关标签: 古诗词 意境 教学 总结 进行 农村 通用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