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水生生物研究的奥秘 ——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作文
2019-04-28
探索水生生物研究的奥秘 ——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作文
优质解答
19日,我随湖北省青年报社的小记者们一起来到了东湖之滨的珞珈山脚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走进大门看到的是,地势蜿蜒起伏,错落有致,绿树成荫,花香流四溢,建筑独具风格。负责人带领我们来到科研大楼,向我们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历史。它的前身是1930年1月在南京成立的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1934年改名为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迁至湖南南岳、广西阳朔、四川北碚。1944年分为动物、植物两个研究所。抗战胜利后,动物所由北碚迁至上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将前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的主体、部分植物所的研究人员及北平研究院的部分研究人员合并,于1950年组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址设在上海,1954年迁至湖北武汉。
今天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有许多的高级研究人员。其中有不少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博士生导师。还设有水生生物学、环境科学、遗传学的学科。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如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湖湖泊生态系统开放试验站、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中心,还有研究鱼类学研究室、鱼类遗传育种学研究室、鱼病学研究室、淡水生态学研究室、藻类学研究室、水污染生物学研究室、白鱀豚研究室等。共取得科研成果近百项,其中有获得国家和中科院、省、部委的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在鱼类、水生无脊椎动物、藻类的标本馆,我们听取了科学家的介绍。如今鱼类标本馆已收藏了30余万号标本,近1000种中国淡水鱼类,其中模式标本230余种,还有600余种国外鱼类标本,成为亚洲最大的鱼类标本馆。水生无脊椎动物标本馆收藏了原生动物、线虫、轮虫、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1万余号,其中模式标本近100种。藻类标本馆收藏了我国各种不同生态环境不同时期的淡水藻类标本3万余号,成为我国最大的淡水藻类标本馆。50年代起,又陆续建立了鱼病病原体、寄生虫标本馆、淡水鲸类标本馆、淡水藻种库和中国水生生物及内陆水体数据库。
我还了解到,白鱀豚是仅生活于我国长江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也是世界现存鲸类动物中最濒危的一种,其种群数量已不足100头。从1978年开始对白鱀豚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科学研究,并提出了利用长江故道建立半自然性质的保护区,在白鱀豚活动较多的江段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饲养和繁殖白鱀豚的三大保护措施。1980年被渔民在长江洞庭湖口捕到的雄性白鱀豚“淇淇”已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度过了21个春秋,成为世界上人工饲养时间最长的淡水豚类之一;长江江豚亦已在我国饲养成功。
在这里,我还看到了以东湖为基地,对生态研究进行的科学实验,即水生物的演变过程,鱼类的种数及基因工程,犹如进入宇宙间,奥妙无穷。探索科学是无止境的,也是非常有刺激性的,我要加倍努力多掌握科学知识,为我国的生物研究科学走在世界的最前面。
19日,我随湖北省青年报社的小记者们一起来到了东湖之滨的珞珈山脚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走进大门看到的是,地势蜿蜒起伏,错落有致,绿树成荫,花香流四溢,建筑独具风格。负责人带领我们来到科研大楼,向我们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历史。它的前身是1930年1月在南京成立的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1934年改名为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迁至湖南南岳、广西阳朔、四川北碚。1944年分为动物、植物两个研究所。抗战胜利后,动物所由北碚迁至上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将前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的主体、部分植物所的研究人员及北平研究院的部分研究人员合并,于1950年组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址设在上海,1954年迁至湖北武汉。
今天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有许多的高级研究人员。其中有不少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博士生导师。还设有水生生物学、环境科学、遗传学的学科。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如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湖湖泊生态系统开放试验站、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中心,还有研究鱼类学研究室、鱼类遗传育种学研究室、鱼病学研究室、淡水生态学研究室、藻类学研究室、水污染生物学研究室、白鱀豚研究室等。共取得科研成果近百项,其中有获得国家和中科院、省、部委的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在鱼类、水生无脊椎动物、藻类的标本馆,我们听取了科学家的介绍。如今鱼类标本馆已收藏了30余万号标本,近1000种中国淡水鱼类,其中模式标本230余种,还有600余种国外鱼类标本,成为亚洲最大的鱼类标本馆。水生无脊椎动物标本馆收藏了原生动物、线虫、轮虫、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1万余号,其中模式标本近100种。藻类标本馆收藏了我国各种不同生态环境不同时期的淡水藻类标本3万余号,成为我国最大的淡水藻类标本馆。50年代起,又陆续建立了鱼病病原体、寄生虫标本馆、淡水鲸类标本馆、淡水藻种库和中国水生生物及内陆水体数据库。
我还了解到,白鱀豚是仅生活于我国长江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也是世界现存鲸类动物中最濒危的一种,其种群数量已不足100头。从1978年开始对白鱀豚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科学研究,并提出了利用长江故道建立半自然性质的保护区,在白鱀豚活动较多的江段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饲养和繁殖白鱀豚的三大保护措施。1980年被渔民在长江洞庭湖口捕到的雄性白鱀豚“淇淇”已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度过了21个春秋,成为世界上人工饲养时间最长的淡水豚类之一;长江江豚亦已在我国饲养成功。
在这里,我还看到了以东湖为基地,对生态研究进行的科学实验,即水生物的演变过程,鱼类的种数及基因工程,犹如进入宇宙间,奥妙无穷。探索科学是无止境的,也是非常有刺激性的,我要加倍努力多掌握科学知识,为我国的生物研究科学走在世界的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