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问答
阅读的经历 作文“有阅读的生命是精彩的”同学生在课外一定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吧?介绍一次阅读经历,也可以说一说阅读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还可以谈一谈阅读中的收获。400字左右。

2019-04-30

阅读的经历 作文“有阅读的生命是精彩的”同学生在课外一定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吧?介绍一次阅读经历,也可以说一说阅读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还可以谈一谈阅读中的收获。400字左右。
优质解答
大概从懂事起,我就与文字有缘。那时候看到别人写的字,我会很喜欢,把别人写着字的纸像宝贝一样藏在床上搁衣板的抽屉里是经常有的事。那时候虽然不知道写的是些什么字,但是就这样一直珍藏着。后来自己上学了,那些“藏品”也就慢慢淡出我的关注范围。我开始自己认真地学字,开始如饥似渴地读书。那种满足,是无法言传的。 后来认识的字多了,就开始读家里能找到的所有有文字的书籍,记得那时候看得最多的是医药方面的书,因为爸爸曾经参加过赤脚医生的培训,所以家里有很多这方面的书,《赤脚医生手册》、《中草药图集》等书我是看了又看,且因着这样的启蒙,幼小的我一直想长大后当个医生。家里有的书看完,我就一直缠着爸爸给我买书,可那时候家里经济拮据,实在没闲钱买书。有一次,爸爸在上海工作的地方看到一户人家准备卖掉一些书,爸爸就把它要了来,然后从上海路远迢迢地带回开给我看。这些书里有《创业史》、《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带着鲜明时代特征的图书,后来在学到课文《梁生宝买稻种》时,我理解课文内容就显得特别轻松了,要知道我整本书都看过的呢。 小学时读的书也就只有这些了。后来上了初中,学校有个图书馆,里面有满架满架的书,这可真把我乐坏了。当时管图书馆的是一位退休后返聘的老教师,姓董。董老师特别喜欢我们这些爱读书的学生,我去借书的时候,他特别热情。到了初中的时候,我才看到了《一千零一夜》这类现在小学生就看过了的书。初中的学习是紧张的,因此上学时我看课外书的时间是几乎没有的,那时候如果说有点课外阅读的话,那也只是《小学生时代》这本杂志了。现在看到学生在看这本杂志时,我的内心总会涌上一阵亲切感呢。读一些大部头的书一般是在暑假里,印象最深的是读《红楼梦》,读的是几几年版的已经不清楚了,只记得那套书总共三本。坐在竹椅子上悠哉悠哉地看这套书,成了我消暑的极佳的方法。只是那时候心还很简单,对于命运之类的命题还不懂,因此当时阅读《红楼梦》更多的只是关注剧情而已,就像热热闹闹地看了一个故事,并没有留下多少深刻的思想的烙印。 后来读师范后,阅览室真正成了阅览室,因为那里是可以坐着看很多杂志和书的。去阅览室也就成了我最大的享受。那时候看的书很杂,什么书都看。也因为杂,很多看过的书就记不起来了。但是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的《豆棚瓜架雨如丝》这类的作品印象还是很深的。也因为这些作品,让我的乡土情结更显浓厚。后来还看很多伤痕文学作品,如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还有很多写大寨时候的文学作品。也是在文学作品中,我被当时人们干革命的狂热所感动,也为当时社会的畸形而叹息。作为一个70后,我没有经历过这个极不正常的时代,但是从文学作品中我是或多或少对那个时代有了些许的了解的。余华的《兄弟》刚出版的时候,我就去买了来看,结果看到为了实现一定去车站接从上海看病回家的妻子的诺言,从牛棚里逃出来的宋凡平被那些红卫兵活活打死在火车站的广场上的情节后,我的心痛得难以呼吸,这书也就只看到了这一部分,后来,我就再没翻开过。也许要等我足够冷静后,我才会再翻开这本书,然后继续读下去。 工作后,也经常从学校阅览室借书看,特别喜欢的书,就会从书店里去买了来,藏在家里,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巴金的《家春 秋》等。 阅读,一路伴随着我成长。现在的我对古典文学特别感兴趣,《诗经》《论语》《道德经》《楚辞》等都是我正在读,并且希望自己能背出其中一些章节的书籍。有一天与一位朋友一起背《道德经》,却发现已经不再像小时候一样心无杂念,过目不忘了,很多地方,只是记住了意思,却背不出原句了。 这个星期在看卢梭的《忏悔录》,对于如此坦诚地展现自我的人,我是由衷地佩服的。也许是受了一些感染吧,我突然就想回忆一下自己阅读的历史,也可以发现自己的浅薄,然后回归阅读的本真。 大概从懂事起,我就与文字有缘。那时候看到别人写的字,我会很喜欢,把别人写着字的纸像宝贝一样藏在床上搁衣板的抽屉里是经常有的事。那时候虽然不知道写的是些什么字,但是就这样一直珍藏着。后来自己上学了,那些“藏品”也就慢慢淡出我的关注范围。我开始自己认真地学字,开始如饥似渴地读书。那种满足,是无法言传的。 后来认识的字多了,就开始读家里能找到的所有有文字的书籍,记得那时候看得最多的是医药方面的书,因为爸爸曾经参加过赤脚医生的培训,所以家里有很多这方面的书,《赤脚医生手册》、《中草药图集》等书我是看了又看,且因着这样的启蒙,幼小的我一直想长大后当个医生。家里有的书看完,我就一直缠着爸爸给我买书,可那时候家里经济拮据,实在没闲钱买书。有一次,爸爸在上海工作的地方看到一户人家准备卖掉一些书,爸爸就把它要了来,然后从上海路远迢迢地带回开给我看。这些书里有《创业史》、《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带着鲜明时代特征的图书,后来在学到课文《梁生宝买稻种》时,我理解课文内容就显得特别轻松了,要知道我整本书都看过的呢。 小学时读的书也就只有这些了。后来上了初中,学校有个图书馆,里面有满架满架的书,这可真把我乐坏了。当时管图书馆的是一位退休后返聘的老教师,姓董。董老师特别喜欢我们这些爱读书的学生,我去借书的时候,他特别热情。到了初中的时候,我才看到了《一千零一夜》这类现在小学生就看过了的书。初中的学习是紧张的,因此上学时我看课外书的时间是几乎没有的,那时候如果说有点课外阅读的话,那也只是《小学生时代》这本杂志了。现在看到学生在看这本杂志时,我的内心总会涌上一阵亲切感呢。读一些大部头的书一般是在暑假里,印象最深的是读《红楼梦》,读的是几几年版的已经不清楚了,只记得那套书总共三本。坐在竹椅子上悠哉悠哉地看这套书,成了我消暑的极佳的方法。只是那时候心还很简单,对于命运之类的命题还不懂,因此当时阅读《红楼梦》更多的只是关注剧情而已,就像热热闹闹地看了一个故事,并没有留下多少深刻的思想的烙印。 后来读师范后,阅览室真正成了阅览室,因为那里是可以坐着看很多杂志和书的。去阅览室也就成了我最大的享受。那时候看的书很杂,什么书都看。也因为杂,很多看过的书就记不起来了。但是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的《豆棚瓜架雨如丝》这类的作品印象还是很深的。也因为这些作品,让我的乡土情结更显浓厚。后来还看很多伤痕文学作品,如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还有很多写大寨时候的文学作品。也是在文学作品中,我被当时人们干革命的狂热所感动,也为当时社会的畸形而叹息。作为一个70后,我没有经历过这个极不正常的时代,但是从文学作品中我是或多或少对那个时代有了些许的了解的。余华的《兄弟》刚出版的时候,我就去买了来看,结果看到为了实现一定去车站接从上海看病回家的妻子的诺言,从牛棚里逃出来的宋凡平被那些红卫兵活活打死在火车站的广场上的情节后,我的心痛得难以呼吸,这书也就只看到了这一部分,后来,我就再没翻开过。也许要等我足够冷静后,我才会再翻开这本书,然后继续读下去。 工作后,也经常从学校阅览室借书看,特别喜欢的书,就会从书店里去买了来,藏在家里,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巴金的《家春 秋》等。 阅读,一路伴随着我成长。现在的我对古典文学特别感兴趣,《诗经》《论语》《道德经》《楚辞》等都是我正在读,并且希望自己能背出其中一些章节的书籍。有一天与一位朋友一起背《道德经》,却发现已经不再像小时候一样心无杂念,过目不忘了,很多地方,只是记住了意思,却背不出原句了。 这个星期在看卢梭的《忏悔录》,对于如此坦诚地展现自我的人,我是由衷地佩服的。也许是受了一些感染吧,我突然就想回忆一下自己阅读的历史,也可以发现自己的浅薄,然后回归阅读的本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