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物质A为生活中常见有机物,只含有C、H、O三种元素,且此三元素的质量之比为12:3:8,物质D是一种芳香族化合物,请根据下图(所有无机产物已略去)中各有机物的转化关系回答问题:已知两分子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如下反应(其中R、R′为H或烃基):(1)写出物质A的结构简式:;C的名称:.(2)F→G的有机反应类型为:.(3)写出H与G反应生成I的化学方程式:.(4)E有多种同分异构体,与E具有相同官能团的芳香族同分异构体有种(包括本身和顺反异构),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五个峰的同
2019-06-25
【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物质A为生活中常见有机物,只含有C、H、O三种元素,且此三元素的质量之比为12:3:8,物质D是一种芳香族化合物,请根据下图(所有无机产物已略去)中各有机物的转化关系回答问题:
已知两分子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如下反应(其中R、R′为H或烃基):
(1)写出物质A的结构简式:___;C的名称:___.
(2)F→G的有机反应类型为:___.
(3)写出H与G反应生成I的化学方程式:___.
(4)E有多种同分异构体,与E具有相同官能团的芳香族同分异构体有___种(包括本身和顺反异构),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五个峰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有2种,任写出其中一种___.
(5)若F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则1 mol F最多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___mol.
优质解答
物质A含有C、H、O三种元素,且这三种元素的质量之比为12:3:8,则A分子中N(C):N(H):N(O)=::=2:6:1,最简式为C2H6O,最简式中H原子已经饱和碳的四价结构,故分子式为C2H6O,A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B,则A为CH3CH2OH,B为CH3CHO,B与C发生信息中的反应生成D,D为烯醛,而D与银氨溶液发生氧化反应生成E,结构E的分子式可知,D分子式为C9H8O,由B、D分子式可知C的分子式为C9H8O+H2O-C2H4O=C7H6O,而物质D是一种芳香族化合物,故C为,D为,E为,E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F为,F发生消去反应生成G为;D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H,则H的结构简式为,H与G发生酯化反应生成I为,
(1)由上述分析可知,物质A为CH3CH2OH,C为,其名称为:苯甲醛;故答案为:CH3CH2OH;苯甲醛;
(2)F→G的反应为发生消去反应生成,故答案为:消去反应;
(3)通过以上分析知,G为、G为,H与G反应生成I,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
故答案为:++H2O;
(4)F为,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5)E()有多种同分异构体,与E具有相同官能团的芳香族同分异构体,含有苯环、碳碳双键、羧基,苯基与羧基连接同一不饱和碳原子上,存在顺反异构,可以含有2个侧链,为-CH=CH2、-COOH,有邻、间、对三种位置,包括E本身和顺反异构在内,共有1+2+3=6种同分异构体;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五个吸收峰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6;;
(6)F为,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方程式为:,所以1molF最多消耗3molNaOH,
故答案为:3.
物质A含有C、H、O三种元素,且这三种元素的质量之比为12:3:8,则A分子中N(C):N(H):N(O)=::=2:6:1,最简式为C2H6O,最简式中H原子已经饱和碳的四价结构,故分子式为C2H6O,A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B,则A为CH3CH2OH,B为CH3CHO,B与C发生信息中的反应生成D,D为烯醛,而D与银氨溶液发生氧化反应生成E,结构E的分子式可知,D分子式为C9H8O,由B、D分子式可知C的分子式为C9H8O+H2O-C2H4O=C7H6O,而物质D是一种芳香族化合物,故C为,D为,E为,E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F为,F发生消去反应生成G为;D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H,则H的结构简式为,H与G发生酯化反应生成I为,
(1)由上述分析可知,物质A为CH3CH2OH,C为,其名称为:苯甲醛;故答案为:CH3CH2OH;苯甲醛;
(2)F→G的反应为发生消去反应生成,故答案为:消去反应;
(3)通过以上分析知,G为、G为,H与G反应生成I,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
故答案为:++H2O;
(4)F为,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5)E()有多种同分异构体,与E具有相同官能团的芳香族同分异构体,含有苯环、碳碳双键、羧基,苯基与羧基连接同一不饱和碳原子上,存在顺反异构,可以含有2个侧链,为-CH=CH2、-COOH,有邻、间、对三种位置,包括E本身和顺反异构在内,共有1+2+3=6种同分异构体;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五个吸收峰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6;;
(6)F为,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方程式为:,所以1molF最多消耗3molNaOH,
故答案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