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活困苦,他带领人们治理洪水,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理了洪灾,让百姓过上了安稳的日子。材料二 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苍天。尽是些公赐予;万里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二王庙楹联(1)材料一、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分别是谁?(2)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当地产生了什么影响?(3)我们应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

2020-02-0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活困苦,他带领人们治理洪水,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理了洪灾,让百姓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材料二 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苍天。尽是些公赐予;万里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二王庙楹联(1)材料一、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分别是谁?
(2)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当地产生了什么影响?
(3)我们应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
优质解答
(1)据材料一“上古时期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活困苦,他带领人们治理洪水,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理了洪灾,让百姓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可知,材料一的水利专家是大禹;据材料二“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苍天.尽是些公赐予;万里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可知,材料二中的水利专家是李冰.
(2)据材料二“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苍天.尽是些公赐予;万里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3)相传很早以前,黄河经常泛滥,大禹带领自己的部落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治理黄河水,为此三过家门而不入.此后黄河再也没有泛滥,并且造福人类.都江堰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身上坚持不懈、舍身为己、克己奉公、勇于创新、为人民造福的精神.
故答案为:
(1)大禹;李冰.
(2)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3)如: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身上坚持不懈、舍身为己、克己奉公、勇于创新、为人民造福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1)据材料一“上古时期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活困苦,他带领人们治理洪水,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理了洪灾,让百姓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可知,材料一的水利专家是大禹;据材料二“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苍天.尽是些公赐予;万里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可知,材料二中的水利专家是李冰.
(2)据材料二“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苍天.尽是些公赐予;万里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3)相传很早以前,黄河经常泛滥,大禹带领自己的部落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治理黄河水,为此三过家门而不入.此后黄河再也没有泛滥,并且造福人类.都江堰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身上坚持不懈、舍身为己、克己奉公、勇于创新、为人民造福的精神.
故答案为:
(1)大禹;李冰.
(2)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3)如: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身上坚持不懈、舍身为己、克己奉公、勇于创新、为人民造福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