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2
(2007年北京高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镵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止是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会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选自《淮南子·泰族训》) [注]①镵(ch2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法弗能正也 正:正确 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 唱:倡导 D.察其党与 察:仔细看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的语句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 ] 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大小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解题方法是:把选项中的解释代入原句中检验,句意通顺的一般没有问题,明显的词性不同、意思相左的肯定理解有误。任何一个词,无论它有多少义项,怎样活用,到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就只有一个最恰当的意义。所以,理解词义,语境分析很重要。正,公平,公正。(提示:唱,通“倡”,倡导。)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与全国卷不同的是,北京卷每年都会有个别虚词超出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范围。本题中的“至”和“咸”就是这种情况。不过,所考的虚词的确属于“常见文言虚词”,难度也不大。考生答题时只要细心比较即可得出答案。A项前一个“至”是副词,最;后一个“至”是动词,到。B项前一个“之”是代词,这样的事;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两个“咸”都是副词,都,全。D项前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关系,相当于“来,以便”;后一个“以”是介词,按照、依照。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一般来说,这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北京卷几乎年年考查省略现象的题型。通常讲,省略有“承前省”、“蒙后省”和“对话省”三种。但都要关注上下文也就是说,结合语境来分析有无省略,省略了什么成分(词语)。前后两句是并列关系,不能用表因果关系的“故”字。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要特别注意题干的要求:一是“直接反映”,二是“重礼义教化思想”。据此,将选项逐一排查,即可明确了答案。②④⑥均能直接反映礼义教化的思想。①说明法治的局限性;③说明越国人以刺青求荣的现象;⑤用比喻说明礼义教化的作用,但没有“直接反映”这一思想。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题要求是:先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知道写了什么人、叙了哪些事、谈了怎样的观点,然后进行筛选排查,确定答案。如本题,总体把握文意时就应该知道作者不主张严酷刑法,因此看到选项D就能迅速确定答案。通览全文可知,本文主要是阐述施行仁义、推行礼教的意义和作用,并非主张“严刑峻法”。 |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解题方法是:把选项中的解释代入原句中检验,句意通顺的一般没有问题,明显的词性不同、意思相左的肯定理解有误。任何一个词,无论它有多少义项,怎样活用,到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就只有一个最恰当的意义。所以,理解词义,语境分析很重要。正,公平,公正。(提示:唱,通“倡”,倡导。)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与全国卷不同的是,北京卷每年都会有个别虚词超出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范围。本题中的“至”和“咸”就是这种情况。不过,所考的虚词的确属于“常见文言虚词”,难度也不大。考生答题时只要细心比较即可得出答案。A项前一个“至”是副词,最;后一个“至”是动词,到。B项前一个“之”是代词,这样的事;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两个“咸”都是副词,都,全。D项前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关系,相当于“来,以便”;后一个“以”是介词,按照、依照。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一般来说,这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北京卷几乎年年考查省略现象的题型。通常讲,省略有“承前省”、“蒙后省”和“对话省”三种。但都要关注上下文也就是说,结合语境来分析有无省略,省略了什么成分(词语)。前后两句是并列关系,不能用表因果关系的“故”字。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要特别注意题干的要求:一是“直接反映”,二是“重礼义教化思想”。据此,将选项逐一排查,即可明确了答案。②④⑥均能直接反映礼义教化的思想。①说明法治的局限性;③说明越国人以刺青求荣的现象;⑤用比喻说明礼义教化的作用,但没有“直接反映”这一思想。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题要求是:先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知道写了什么人、叙了哪些事、谈了怎样的观点,然后进行筛选排查,确定答案。如本题,总体把握文意时就应该知道作者不主张严酷刑法,因此看到选项D就能迅速确定答案。通览全文可知,本文主要是阐述施行仁义、推行礼教的意义和作用,并非主张“严刑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