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临江仙陈克①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④.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注】①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浙江临海人。本词作于1134年冬,词人时年五十岁,此前,他曾撰写《东南防守利便》上奏朝廷,力主抗金之议,收复中原,不被采纳。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④吴兴,今浙江湖州市,词人当时意将隐居于此。(1)起首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

2019-05-02

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临江仙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浙江临海人。本词作于1134年冬,词人时年五十岁,此前,他曾撰写《东南防守利便》上奏朝廷,力主抗金之议,收复中原,不被采纳。
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④吴兴,今浙江湖州市,词人当时意将隐居于此。
(1)起首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词的结尾“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和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愁绪的方式有何不同?
优质解答
(1)分析句子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作答本题时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十年了,国家的兵祸还是没有尽头.金人的侵略,前几年都已经深入到南京了.从内容上看,交代了社会背景,也是作者感慨的原因,表达词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统治者的不满;从结构上看,又为后文的抒情作铺垫.
(2)抒情方式一般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陈词的最后两句是写景,是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分析情感时抓住“夜雨”“孤影”“窗灯”这三个意象;李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是直抒胸臆,“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借助夸张、比喻的手法,表达内心的愁苦之情.

答案:
(1)起首两句,写兵祸不止,以至于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这一形势点明词人哀愁、感慨的原因(2分),表达了词人对侵略者的谴责(或“对连年战争的厌恶/痛恨”)和对造成此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2分),为后面描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做铺垫(或为全篇奠定基调).(1分)
(2)陈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用“夜雨”“孤影”“窗灯”这三个意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表达内心的愁苦之情(3分):李词直抒胸臆,借助夸张、比喻的手法,表达内心的愁苦之情(3分).

参考译文:
十年了,国家的兵祸还是没有尽头.金人的侵略,前几年都已经深入到南京了.我客居在他乡的日子已经很久,年华已经老去,一想起这,我就心中黯然.我这一把稀疏的胡子,已经变得雪一样白了,枯涩的泪水,也是像冰一样的冷.
哪里该是我隐居的地方?我想应该去昊兴吧,可是,又怕这里的朋友们思念我.到那时啊,友人只有独个面对深夜的凄雨,屋子的小窗上,灯火映着孤单的身影.

赏析:

词的上片开篇“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事实,包括从宣和七年金灭宋至绍兴四年金军兵临建康城下这段历史.前半句表达作者对侵犯者的愤慨,后半句表达他对朝廷的不满.两句正面点提形势,诉说对进犯者的谴责,和对造成“胡尘直到江城”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这一起句,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下文所写愁苦心情、归隐的愿望,与故人告别的原因,皆根源于此句.由兴亡之变兴起兴亡之叹,由此引出下面叹老、送老、别友之事.“岁华销尽客心惊”,作者心惊于十年时间倏忽而逝,而自己报国无望,国事亦难以振兴.“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的遗恨,以及因国事而涕泪不止的忧虑之情.
词的下片,“送老”一词,上承“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吴兴”、“别愁”、“孤影”,是贯通上下词意的关键词.归隐虽是作者所愿,但是他却不忍心与老朋友道别.“相望”二字,点出依依惜别之态.“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是作者与故人分别之后,对故人孤独愁苦情态的想象.深夜的细雨、窗灯、孤影、别愁,共同构成一幅凄迷伤感的别后思念图.作者不写自己别后如何思念故人,却反过来想象故人如何思念自己.他想象故人深夜独对灯影,孑然一身,实际上对应的是自己的孤独寂寞.除此之外,这两句承上“故人相望若为情”,是悬想别后故人孤愁情状.词人借用苏轼诗的意象,以“别愁”、“孤影”表之,见故人于今独处无侣之苦,也反衬出自己的孤苦处境.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将词一开始抛出的对国家兴亡的忧虑,收结到深夜孤灯下的身影中,多少慨叹都蕴涵于其中.正因为不言,反而有了言不尽的深意.
就艺术特色而言,这首词起承转合,意脉不断,巧妙无痕.起首两句指出:兵祸不止,以至于“胡尘直到江城”.这一形势.此后虽然不再有一个字提到兴亡,但由此种下的兴亡之慨,随处可见.这样开头,有笼罩之功力.至过变处,词云“送老”,这和“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是完全一致的,因而这两个字可谓承接严密.上片言老,是说国事不宁,个人衰弱而下片言老,则是寻求自己的归宿.所以“送老”一语承上而启下“应吴兴”、“别愁”、“孤影”,与之一脉相承.词到终了,却用雨天深夜之中,小窗前残灯映照下的“故人”形象收束,用环境描写来寄托难言的苦衷,创造出迷离恍惚的气氛,不但收来有力,而且含“有余不尽”之妙.
(1)分析句子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作答本题时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十年了,国家的兵祸还是没有尽头.金人的侵略,前几年都已经深入到南京了.从内容上看,交代了社会背景,也是作者感慨的原因,表达词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统治者的不满;从结构上看,又为后文的抒情作铺垫.
(2)抒情方式一般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陈词的最后两句是写景,是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分析情感时抓住“夜雨”“孤影”“窗灯”这三个意象;李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是直抒胸臆,“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借助夸张、比喻的手法,表达内心的愁苦之情.

答案:
(1)起首两句,写兵祸不止,以至于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这一形势点明词人哀愁、感慨的原因(2分),表达了词人对侵略者的谴责(或“对连年战争的厌恶/痛恨”)和对造成此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2分),为后面描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做铺垫(或为全篇奠定基调).(1分)
(2)陈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用“夜雨”“孤影”“窗灯”这三个意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表达内心的愁苦之情(3分):李词直抒胸臆,借助夸张、比喻的手法,表达内心的愁苦之情(3分).

参考译文:
十年了,国家的兵祸还是没有尽头.金人的侵略,前几年都已经深入到南京了.我客居在他乡的日子已经很久,年华已经老去,一想起这,我就心中黯然.我这一把稀疏的胡子,已经变得雪一样白了,枯涩的泪水,也是像冰一样的冷.
哪里该是我隐居的地方?我想应该去昊兴吧,可是,又怕这里的朋友们思念我.到那时啊,友人只有独个面对深夜的凄雨,屋子的小窗上,灯火映着孤单的身影.

赏析:

词的上片开篇“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事实,包括从宣和七年金灭宋至绍兴四年金军兵临建康城下这段历史.前半句表达作者对侵犯者的愤慨,后半句表达他对朝廷的不满.两句正面点提形势,诉说对进犯者的谴责,和对造成“胡尘直到江城”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这一起句,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下文所写愁苦心情、归隐的愿望,与故人告别的原因,皆根源于此句.由兴亡之变兴起兴亡之叹,由此引出下面叹老、送老、别友之事.“岁华销尽客心惊”,作者心惊于十年时间倏忽而逝,而自己报国无望,国事亦难以振兴.“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的遗恨,以及因国事而涕泪不止的忧虑之情.
词的下片,“送老”一词,上承“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吴兴”、“别愁”、“孤影”,是贯通上下词意的关键词.归隐虽是作者所愿,但是他却不忍心与老朋友道别.“相望”二字,点出依依惜别之态.“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是作者与故人分别之后,对故人孤独愁苦情态的想象.深夜的细雨、窗灯、孤影、别愁,共同构成一幅凄迷伤感的别后思念图.作者不写自己别后如何思念故人,却反过来想象故人如何思念自己.他想象故人深夜独对灯影,孑然一身,实际上对应的是自己的孤独寂寞.除此之外,这两句承上“故人相望若为情”,是悬想别后故人孤愁情状.词人借用苏轼诗的意象,以“别愁”、“孤影”表之,见故人于今独处无侣之苦,也反衬出自己的孤苦处境.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将词一开始抛出的对国家兴亡的忧虑,收结到深夜孤灯下的身影中,多少慨叹都蕴涵于其中.正因为不言,反而有了言不尽的深意.
就艺术特色而言,这首词起承转合,意脉不断,巧妙无痕.起首两句指出:兵祸不止,以至于“胡尘直到江城”.这一形势.此后虽然不再有一个字提到兴亡,但由此种下的兴亡之慨,随处可见.这样开头,有笼罩之功力.至过变处,词云“送老”,这和“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是完全一致的,因而这两个字可谓承接严密.上片言老,是说国事不宁,个人衰弱而下片言老,则是寻求自己的归宿.所以“送老”一语承上而启下“应吴兴”、“别愁”、“孤影”,与之一脉相承.词到终了,却用雨天深夜之中,小窗前残灯映照下的“故人”形象收束,用环境描写来寄托难言的苦衷,创造出迷离恍惚的气氛,不但收来有力,而且含“有余不尽”之妙.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