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汝家学说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两千多年历史中,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吸收其他思想,以适应时代需要。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宇

2019-04-21

汝家学说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两千多年历史中,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吸收其他思想,以适应时代需要。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卷

材料三: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南宋孝宗《佛祖统纪》卷

材料四:康有为将《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并说明“臣今所作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请回答:

(1)汉代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依据材料一,说明董仲舒发展儒学的表现;(2分)并分析董仲舒的观点仍然属于儒家学说的原因。(4分)

(2)宋代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儒学发展的特点。(4分)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康有为编撰《孔子改制考》的目的。(6分)

优质解答
(1)发展:董仲舒吸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 “天人感应”、德刑并用。判断:观点依据《春秋》;主张德为主,强调君主要实行德政。(6分)(2)特点: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糅合了佛道思想。(4分)(3)甲午战争前后,中国面临亡国亡种的危机。面对民族危亡,先进人士顺应时代要求,呼吁维新变法。康有为宣称孔子是主张改革的先师,实际上是借助孔子,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合理性。(6分)

分 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据史料“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和“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可知吸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 “天人感应”、德刑并用等思想。据“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和“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可知主张德为主,强调君主要实行德政。(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就史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可知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糅合了佛道思想。(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提炼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撰写本书的时候正是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时候,故其写本书主要是作者想借此来改革,推动戊戌变法的发展,以挽救民族危亡。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特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背景 考点
分析:
考点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汉代儒学: (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2、评价(历史意义):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神化皇权;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3、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考点2:宋明理学 列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2、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3、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④宋明理学的影响: 历史作用: ①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试题属性 题型: 难度: 考核: 年级
(1)发展:董仲舒吸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 “天人感应”、德刑并用。判断:观点依据《春秋》;主张德为主,强调君主要实行德政。(6分)(2)特点: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糅合了佛道思想。(4分)(3)甲午战争前后,中国面临亡国亡种的危机。面对民族危亡,先进人士顺应时代要求,呼吁维新变法。康有为宣称孔子是主张改革的先师,实际上是借助孔子,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合理性。(6分)

分 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据史料“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和“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可知吸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 “天人感应”、德刑并用等思想。据“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和“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可知主张德为主,强调君主要实行德政。(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就史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可知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糅合了佛道思想。(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提炼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撰写本书的时候正是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时候,故其写本书主要是作者想借此来改革,推动戊戌变法的发展,以挽救民族危亡。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特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背景 考点
分析:
考点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汉代儒学: (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2、评价(历史意义):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神化皇权;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3、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考点2:宋明理学 列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2、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3、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④宋明理学的影响: 历史作用: ①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试题属性 题型: 难度: 考核: 年级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