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名人事例作文素材
1.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王勾践实现霸业后果断放弃荣华富贵,下海经商,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他的亲密战友文种,舍不得放弃,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2.不耽于枕席
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以一个圆木头做枕头,用来惊醒自己,起来继续写作,还给它取名为“警枕”.俄国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使自己不睡得太久,常用块大劈柴作枕头.发明家爱迪生工作起来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实在困乏了,就把桌上的书籍垒起来当枕头.
凿壁偷光与映月读书
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寒,白天做鞋,晚上才能抽空学习.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
3.不能轻视背诵
背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中国历来有“博闻强识”的治学之说.梁启超为学生讲解七千余字的《治安策》,且讲且背,并不看书.鲁迅先生为了背诵一篇文章,不仅朗读,而且动手抄写一遍,以此加深印象.
4.一生才三天
美国夏威夷岛上学生们上课时,总要先背诵一段祈祷词: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也会消逝.抓紧时间,一生只有三天.
5.《明日歌》与《今日歌》
明代钱福写了一则《明日歌》,内容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代文嘉又写了一则《今日歌》,内容为: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成就是用时间换来的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8年;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哥白尼写《论天体的运动》花了3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2年:弥尔顿写《失乐园》花了21年:伟大的马克思写《资本论》整整花了40年的功夫.
6.滴水穿石
一滴从岩石滴下来的水看来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长年累月地滴,却能造成奇迹.桂林的山洞中有不少长如石柱、蔚为奇观的石钟乳,就是岩石滴水的含有物历数万年的积累而形成的.
7.会走路的“黑板”
物理学家安培一天傍晚在街上散步,忽然他脑子里考虑到一个题目,就向前面一块“黑板”走去,随手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头,在“黑板”上演算起来.可是,“黑板”一下子挪动了地方,而安培的演算题还没有做完,他不知不觉地追随在“黑板”的后面计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追不上了,这时候他看见街上的人都朝他哈哈大笑,他才发现那块会走动的“黑板”原来是一辆黑色的马车车厢的背面.
8.牛顿忘记吃饭
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有一次请朋友来家里吃饭,饭菜做好了,可朋友还没到,他就进实验室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去了.朋友来后找不着牛顿,因急于上班,就独个儿把饭菜吃了,并把吃剩的鸡骨头放在盒子里,然后走了.傍晚时,牛顿做完实验,准备吃饭.但当他看见盒子里的鸡骨头时,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哈哈大笑地说:“我以为自己还没吃饭呢,原来早就吃过了.”
9.文章不厌百回改
古今中外,精于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是很多的.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曾反复修改七次.马克思宁肯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把未经加工的著作遗留于身后.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天,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福楼拜,看见福楼拜桌上每页文稿都只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很是不解.福楼拜笑了笑说:“这是我的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只写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
10.程门立雪
北宋杨时仰慕程颐的学问,到洛阳拜程颐为师.当他到程颐家中求教时,程颐正静坐睡觉.杨时求学心切,又不敢惊动老师,便肃立门外等候.当时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待程颐一觉醒来,雪已下了一尺深了.后来,人们就用“程门立雪”来比喻学子毕恭毕敬就学师门.
11.邯郸学步
燕国有个人听说赵国人走路姿势很好看,就来到赵国首都邯郸学走路.结果,他赵人走路的姿势没学会,连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这个故事比喻盲目模仿,结果把自己固有的本领、特色也丢了.
12.王羲之苦练书法
我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刻苦练习书法.相传他在绍兴兰亭“临池学书”,苦练了20年.由于他经常在池里洗笔刷砚,竟把池里的水染黑了.有一次,他的儿子王献之问他写字的秘诀,他指着家里的十八口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就知道写字的秘诀了.”王献之真的把十八口缸水写完了,果真也成为了大书法家.
13.梁启超的读书法
其一,读书要分专精和博览两类.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间不够用,不能博取资料.其二,有些书要熟读成诵,如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其三,要做读书笔记.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14.要重视讨论
我国古代学者是十分重视与自己亲密的朋友讨论学问的.陶源明《移居》诗中就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话,张籍在《祭退之》一诗中也说到他与韩愈在一起时“披穷古今事,事事相酌量”的情景.而晋代的孙盛和殷洁两人有一次为了讨论一问题,竟至于连吃饭也忘了,以致“食冷而复暖者数四”.
15.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
有一天,牛顿散步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正好打在他头上.这件很平常的事引起了牛顿深深的思考.他想:苹果为什么一定要向地下掉呢?为什么不飞向天空和别的地方呢?他推想地心有一种吸引力,又推想这种吸引力对任何物质都存在.他通过研究,提出了计算引力大小的公式,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16.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世代为仇.有次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向吴国求和,并答应了吴王的苛刻要求:越王去吴国侍候吴I.勾
践来到吴国,小心谨慎地侍候吴王,三年后才被释放回国.为雪此大恨,他刻苦自励,锻炼斗志,睡的是柴草,饭前睡前都要尝一尝苦胆,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复国计划.不出十年,越国终于强大起来,一举灭掉了吴国.
17.杨震“四知”羞王密
范晔《后汉书》记载:杨震由荆州刺史迁东莱太守,上任时道经昌邑.昌邑县令是杨震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为报推举之恩,王密晚上前往驿馆拜见杨震,并奉献黄金十金.杨震连连摆手拒绝.王密以为他怕人看见,有损名声,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愤然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把黄金扔给王密,王密羞愧而退.
“科学救国”
北京西郊地质力学研究所的东边,有一条又长又窄的小路,人称“李四光路”,因为李四光生前每天都要在这条小路上散步而得名.
今天,这条小路已被加宽变得热闹起来,但是,李四光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一生所走过的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仍给人们许多启示……
18**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风县张家湾一个贫寒的家庭里,原名李仲揆.
李四光在农村生活了近14个年头.从五六岁起,他就在父亲教书的私塾里读书,还要帮着母亲打柴、舂米、推磨、提水……,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刻苦奋斗的精神和倔强的性格.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之后,洋务派兴起,湖北办起了许多新学堂,以讲新学而标新立异.李四光被深深地吸引,他只身前去投考,以优异成绩被录龋
在新学堂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由于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被省里选作官费留学生,送到日本学造船.
李四光在日本度过了7年,在那里,他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李四光回国后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参加了汉口的保卫战,作为新被任命的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他亲自组织码头工人和人力车夫运军火、上前线.随后,他被选为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正当李四光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之时,辛亥革命失败了.他发愤专心于科学技术的研究,走“科学救国”之路.他去英国留学,先是学采矿,以后转到地质.他祈盼着有一天,得见政治清明之世,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留学生活并不轻松.为了维持不断上涨的学费,李四光假期到矿山去做工.在伯明翰大学的6年里,他不仅专业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先后获得了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婉言拒绝了一家矿山的高薪聘请,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
第四纪冰川的发现
李四光到北大地质系后,主讲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他以严谨的冶学作风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他经常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教学,边看边讲.一个山头、一个沟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缝,他都不放过.学校经费不足,他带领学生白手起家搞建设,将学习环境收拾得十分雅静.
在教学的同时,他对研究工作也不放松,他一生中在地质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古生物蜒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开始的.在研究过程中,他从不为已有的观点和学说所束缚,而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寻找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真理.因此,他能不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敢于向一些旧观点提出挑战.
例如,从19世纪以来,就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但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因此,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可是,李四光在研究蜒科化石期间,就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他继续在大同盆地进行考察,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到会的农商部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轻蔑地一笑,予以否定.
为了让人们能接受这一事实,他继续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10年以后,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
当李四光的这个学术观点再次在全国地质学会上发表以后,引起了1934年著名的庐山辩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科学家低人一等,外国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带着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情绪到中国来的.因此,尽管大量事实摆在眼前,几位外国学者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到黄山看罢回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可是,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他干脆把家搬到庐山上,又在庐山脚下建立了一个冰川陈列馆,起名叫“白石陈列馆”(后被国民党海军炸毁)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冰川研究.
李四光关于冰川的多年研究,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庐山》中得到全面阐述.可惜由于抗战爆发,这部书10年后才得以出版.
回国找油田
1927年,李四光应蔡元培的约请,离开北京南下,主持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28年1月,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担任所长.搞地质研究常常要餐风饮露,条件十分艰苦.况且刚刚成立的研究所经费少,设备缺,甚至没有固定的所址.八年抗战期间,李四光和他的研究所受尽奔波辗转之苦.那时,他抽的是用草纸做的烟,穿的是土布衣服,生活十分清苦,但是,他和同事们始终没有放弃地质研究.由于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劳累,他患了心绞痛和肺结核.
名人事例作文素材
1.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王勾践实现霸业后果断放弃荣华富贵,下海经商,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他的亲密战友文种,舍不得放弃,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2.不耽于枕席
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以一个圆木头做枕头,用来惊醒自己,起来继续写作,还给它取名为“警枕”.俄国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使自己不睡得太久,常用块大劈柴作枕头.发明家爱迪生工作起来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实在困乏了,就把桌上的书籍垒起来当枕头.
凿壁偷光与映月读书
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寒,白天做鞋,晚上才能抽空学习.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
3.不能轻视背诵
背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中国历来有“博闻强识”的治学之说.梁启超为学生讲解七千余字的《治安策》,且讲且背,并不看书.鲁迅先生为了背诵一篇文章,不仅朗读,而且动手抄写一遍,以此加深印象.
4.一生才三天
美国夏威夷岛上学生们上课时,总要先背诵一段祈祷词: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也会消逝.抓紧时间,一生只有三天.
5.《明日歌》与《今日歌》
明代钱福写了一则《明日歌》,内容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代文嘉又写了一则《今日歌》,内容为: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成就是用时间换来的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8年;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哥白尼写《论天体的运动》花了3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2年:弥尔顿写《失乐园》花了21年:伟大的马克思写《资本论》整整花了40年的功夫.
6.滴水穿石
一滴从岩石滴下来的水看来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长年累月地滴,却能造成奇迹.桂林的山洞中有不少长如石柱、蔚为奇观的石钟乳,就是岩石滴水的含有物历数万年的积累而形成的.
7.会走路的“黑板”
物理学家安培一天傍晚在街上散步,忽然他脑子里考虑到一个题目,就向前面一块“黑板”走去,随手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头,在“黑板”上演算起来.可是,“黑板”一下子挪动了地方,而安培的演算题还没有做完,他不知不觉地追随在“黑板”的后面计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追不上了,这时候他看见街上的人都朝他哈哈大笑,他才发现那块会走动的“黑板”原来是一辆黑色的马车车厢的背面.
8.牛顿忘记吃饭
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有一次请朋友来家里吃饭,饭菜做好了,可朋友还没到,他就进实验室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去了.朋友来后找不着牛顿,因急于上班,就独个儿把饭菜吃了,并把吃剩的鸡骨头放在盒子里,然后走了.傍晚时,牛顿做完实验,准备吃饭.但当他看见盒子里的鸡骨头时,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哈哈大笑地说:“我以为自己还没吃饭呢,原来早就吃过了.”
9.文章不厌百回改
古今中外,精于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是很多的.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曾反复修改七次.马克思宁肯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把未经加工的著作遗留于身后.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天,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福楼拜,看见福楼拜桌上每页文稿都只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很是不解.福楼拜笑了笑说:“这是我的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只写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
10.程门立雪
北宋杨时仰慕程颐的学问,到洛阳拜程颐为师.当他到程颐家中求教时,程颐正静坐睡觉.杨时求学心切,又不敢惊动老师,便肃立门外等候.当时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待程颐一觉醒来,雪已下了一尺深了.后来,人们就用“程门立雪”来比喻学子毕恭毕敬就学师门.
11.邯郸学步
燕国有个人听说赵国人走路姿势很好看,就来到赵国首都邯郸学走路.结果,他赵人走路的姿势没学会,连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这个故事比喻盲目模仿,结果把自己固有的本领、特色也丢了.
12.王羲之苦练书法
我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刻苦练习书法.相传他在绍兴兰亭“临池学书”,苦练了20年.由于他经常在池里洗笔刷砚,竟把池里的水染黑了.有一次,他的儿子王献之问他写字的秘诀,他指着家里的十八口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就知道写字的秘诀了.”王献之真的把十八口缸水写完了,果真也成为了大书法家.
13.梁启超的读书法
其一,读书要分专精和博览两类.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间不够用,不能博取资料.其二,有些书要熟读成诵,如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其三,要做读书笔记.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14.要重视讨论
我国古代学者是十分重视与自己亲密的朋友讨论学问的.陶源明《移居》诗中就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话,张籍在《祭退之》一诗中也说到他与韩愈在一起时“披穷古今事,事事相酌量”的情景.而晋代的孙盛和殷洁两人有一次为了讨论一问题,竟至于连吃饭也忘了,以致“食冷而复暖者数四”.
15.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
有一天,牛顿散步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正好打在他头上.这件很平常的事引起了牛顿深深的思考.他想:苹果为什么一定要向地下掉呢?为什么不飞向天空和别的地方呢?他推想地心有一种吸引力,又推想这种吸引力对任何物质都存在.他通过研究,提出了计算引力大小的公式,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16.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世代为仇.有次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向吴国求和,并答应了吴王的苛刻要求:越王去吴国侍候吴I.勾
践来到吴国,小心谨慎地侍候吴王,三年后才被释放回国.为雪此大恨,他刻苦自励,锻炼斗志,睡的是柴草,饭前睡前都要尝一尝苦胆,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复国计划.不出十年,越国终于强大起来,一举灭掉了吴国.
17.杨震“四知”羞王密
范晔《后汉书》记载:杨震由荆州刺史迁东莱太守,上任时道经昌邑.昌邑县令是杨震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为报推举之恩,王密晚上前往驿馆拜见杨震,并奉献黄金十金.杨震连连摆手拒绝.王密以为他怕人看见,有损名声,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愤然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把黄金扔给王密,王密羞愧而退.
“科学救国”
北京西郊地质力学研究所的东边,有一条又长又窄的小路,人称“李四光路”,因为李四光生前每天都要在这条小路上散步而得名.
今天,这条小路已被加宽变得热闹起来,但是,李四光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一生所走过的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仍给人们许多启示……
18**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风县张家湾一个贫寒的家庭里,原名李仲揆.
李四光在农村生活了近14个年头.从五六岁起,他就在父亲教书的私塾里读书,还要帮着母亲打柴、舂米、推磨、提水……,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刻苦奋斗的精神和倔强的性格.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之后,洋务派兴起,湖北办起了许多新学堂,以讲新学而标新立异.李四光被深深地吸引,他只身前去投考,以优异成绩被录龋
在新学堂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由于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被省里选作官费留学生,送到日本学造船.
李四光在日本度过了7年,在那里,他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李四光回国后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参加了汉口的保卫战,作为新被任命的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他亲自组织码头工人和人力车夫运军火、上前线.随后,他被选为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正当李四光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之时,辛亥革命失败了.他发愤专心于科学技术的研究,走“科学救国”之路.他去英国留学,先是学采矿,以后转到地质.他祈盼着有一天,得见政治清明之世,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留学生活并不轻松.为了维持不断上涨的学费,李四光假期到矿山去做工.在伯明翰大学的6年里,他不仅专业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先后获得了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婉言拒绝了一家矿山的高薪聘请,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
第四纪冰川的发现
李四光到北大地质系后,主讲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他以严谨的冶学作风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他经常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教学,边看边讲.一个山头、一个沟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缝,他都不放过.学校经费不足,他带领学生白手起家搞建设,将学习环境收拾得十分雅静.
在教学的同时,他对研究工作也不放松,他一生中在地质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古生物蜒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开始的.在研究过程中,他从不为已有的观点和学说所束缚,而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寻找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真理.因此,他能不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敢于向一些旧观点提出挑战.
例如,从19世纪以来,就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但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因此,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可是,李四光在研究蜒科化石期间,就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他继续在大同盆地进行考察,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到会的农商部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轻蔑地一笑,予以否定.
为了让人们能接受这一事实,他继续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10年以后,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
当李四光的这个学术观点再次在全国地质学会上发表以后,引起了1934年著名的庐山辩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科学家低人一等,外国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带着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情绪到中国来的.因此,尽管大量事实摆在眼前,几位外国学者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到黄山看罢回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可是,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他干脆把家搬到庐山上,又在庐山脚下建立了一个冰川陈列馆,起名叫“白石陈列馆”(后被国民党海军炸毁)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冰川研究.
李四光关于冰川的多年研究,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庐山》中得到全面阐述.可惜由于抗战爆发,这部书10年后才得以出版.
回国找油田
1927年,李四光应蔡元培的约请,离开北京南下,主持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28年1月,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担任所长.搞地质研究常常要餐风饮露,条件十分艰苦.况且刚刚成立的研究所经费少,设备缺,甚至没有固定的所址.八年抗战期间,李四光和他的研究所受尽奔波辗转之苦.那时,他抽的是用草纸做的烟,穿的是土布衣服,生活十分清苦,但是,他和同事们始终没有放弃地质研究.由于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劳累,他患了心绞痛和肺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