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求《论语》君子之风每句话的评析

2019-05-03

求《论语》君子之风
每句话的评析
优质解答
《论语》选读06《君子之风》注译评【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 (7?6)【注释】 (1)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2)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评析】 《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原文】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9)【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评析】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9)【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原文】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7?15)【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评析】 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6?11)【注释】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原文】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注释】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原文】 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7?19)【注释】 (1)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4?28)【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评析】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23)【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7)【注释】 (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原文】 棘子成(1)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2).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3)犹犬羊之鞟.” (12?8)【注释】 (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评析】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评析】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论语》选读06《君子之风》注译评【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 (7?6)【注释】 (1)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2)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评析】 《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原文】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9)【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评析】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9)【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原文】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7?15)【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评析】 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6?11)【注释】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原文】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注释】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原文】 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7?19)【注释】 (1)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4?28)【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评析】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23)【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7)【注释】 (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原文】 棘子成(1)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2).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3)犹犬羊之鞟.” (12?8)【注释】 (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评析】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评析】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