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外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印象也会截然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他的札记中,中国以一个幸福祥和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摘编自凤凰网《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1)结合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16、17世纪利玛窦把“中国以一个幸福祥和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原因.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
2019-04-21
在中外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印象也会截然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他的札记中,中国以一个幸福祥和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
--摘编自凤凰网《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1)结合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16、17世纪利玛窦把“中国以一个幸福祥和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原因.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中美直接的文化交流开始.…dragon错译龙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话语力量在华建构的结果.…中国不可能改变《圣经》中对dragon是撒旦、恶魔的界定.
20世纪50年代,对美国人来说,中国是恐怖与邪恶的象征.
“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国家蔓延.2005年,法国里昂证券亚洲分部推出了一份有关中国发展的报告,其封面画不无渲染之意:中国巨龙正在吞噬地球.从报告的数据看,中国2004年已成为世界钢铁、铜、燃煤、铁矿等原料最大的消费国.
--摘编自人民网《永远的误读--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前后、20世纪50年代、21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希望.
--据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4)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文化交流中的“误读”?
优质解答
(1)政治方面,学生可结合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家统一的知识来回答.而经济方面,可结合必修二有关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来回答,如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首先,学...
(1)政治方面,学生可结合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家统一的知识来回答.而经济方面,可结合必修二有关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来回答,如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首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