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小学三年级的荸荠和鬼子姜 我第一次知道鬼子姜是在小学三年级的自然课上,讲到哪些植物的根茎可以食用,课本上举出的例子是“荸荠”。那个白胖的男老师胡乱地说,荸荠就是鬼子姜吧,大家有没有见过? 鬼子姜对我而言是全然陌生的名字,对于小时候的我,这个名字霸气、神秘、传奇,带着一种模模糊糊的诱惑。而荸荠不是。奶奶家附近有一片水泊地,生长着茂密的芦苇,也是适合荸荠生长的环境。老家的人管它叫“地力”,现在饭馆里一般叫作马
2019-04-3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小学三年级的荸荠和鬼子姜 我第一次知道鬼子姜是在小学三年级的自然课上,讲到哪些植物的根茎可以食用,课本上举出的例子是“荸荠”。那个白胖的男老师胡乱地说,荸荠就是鬼子姜吧,大家有没有见过?
鬼子姜对我而言是全然陌生的名字,对于小时候的我,这个名字霸气、神秘、传奇,带着一种模模糊糊的诱惑。而荸荠不是。奶奶家附近有一片水泊地,生长着茂密的芦苇,也是适合荸荠生长的环境。老家的人管它叫“地力”,现在饭馆里一般叫作马蹄。在爷爷反复讲起的故事里,三年自然灾害中,粮食颗粒无收,河里的水草都被村里人捞上来吃了,爸爸和年幼的姑姑消化不了,全靠奶奶每天去村头的西泊湾挖地力,才让全家人安然无恙地度过了那几年。
地力这种神奇的植物,我未曾见过长在水泊地里的--据说是那几年被大家疯狂地采绝了种,但它仍在我童年的梦境中影影绰绰地存在着:它们应该是有着黑色的外皮吧?而鬼子姜,据同桌亮亮说,和姜长得相像,却又不是姜。亮亮说,村头就有一大片野生的呢,放学后可以一起去挖。
亮亮是个灵动的女生,黑里俏,小小的鼻头,经常上翘的嘴角带着一种轻快。那是我小学时期一次重要的友谊,亲密到去彼此的家中小住过。而鬼子姜,就是这段友谊开始的见证。别人那里必须有我好奇的东西,才能吸引我离开家,去往一个陌生的地方。
那时已经是秋天,植物的叶子泛黄,呈现萎靡萧瑟的景象,鬼子姜据说就长在村子南面向阳的土坡上。我们没带工具,就徒手挖,抠出了几个形状像姜的东西。我不知道它们可以用来干什么,那时老家也不兴用鬼子姜腌咸菜,于是继续挖下去的欲望很快就被抑制了。我只是确认一下它的样子,跟课本里画的并不相同,有足够的论据来反驳自然老师就够了。
上了这么多年学,三年级的自然课给我的印象最深,课上我们解剖过植物的种子,我还曾找隔壁的奶奶要来一只她家树上并未长成的柿子做研究道具。那是内向的我很稀罕地与成人世界主动沟通,有一种天地开阔的得意。更得意的是,当老师知道了荸荠不是鬼子姜之后,立即跟大家道了歉。我至今还记得他说自己讲错了时的神情,平静、从容、自如,甚至有点开心,仿佛有错并不尴尬,纠正了就好,没什么大不了的。那是后来的我一直羡慕的一种人生姿态。
他不是教学成绩最好的老师,也没有太多授课经验,那好像是他第一次教自然课,但他的课让我如此快乐。他还讲过如何区分牛奶、醋、清水和盐水,我至今能默下标准答案:先用眼看,白色的是牛奶,再用鼻子闻,有酸味的是醋,最后用舌头尝,有咸味儿的是盐水。他挤挤眼睛笑着说:注意,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用舌头尝的啊,万一是有毒有害物质就坏了。其实我们认识世界的步骤何尝不是如此呢,搞对了顺序才能辨别是非,同时保护自己。当我走向更远的世界,拥有更广阔的人生时,突然发现,最重要的东西,小学里已经教过了。
想起了这些往事,我随手查了一下,鬼子姜,又叫菊芋。照片上的鬼子姜开着黄色的鲜艳的花朵,这花朵似曾相识,好像小姨家的地头上就有一大片这样的植物。只是我从前未曾注意到罢了。
(闫晗/文,选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06月24日。)(1)围绕“鬼子姜”,文本记叙了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2)依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在文中的语意。
①鬼子姜对我而言是全然陌生的名字,对于小时候的我,这个名字霸气、神秘、传奇,带着一种模模糊糊的诱惑。
②那是后来的我一直羨慕的一种人生姿态。
(3)文本题为“小学三年级的荸荠和鬼子姜”,为什么还要写老师教“我们”区分牛奶和醋等液体的事?
(4)如何理解“最重要的东西,小学里已经教过了”。
优质解答
(1)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一类是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解题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通读全文可以明确:自然老师告诉“我们”荸荠就是鬼子姜;“我”和亮亮徒手挖鬼子姜;自然老师知道荸荠不是鬼子姜后,向大家道歉.
(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①因对鬼子姜的陌生而产生的好奇.②对待人生的风格、气度.
(3)本题是对补充叙述的考查.补充叙述的内容一般都是为了丰富文章内容,丰富文章内容,或者与下文形成对比.虽然文本题为“小学三年级的荸荠和鬼子姜”,但实际是要表现自然课老师对“我”的教育和启发.写老师教“我们”区分牛奶和醋等液体的事,更加丰富了自然老师的性格特点,表现了老师幽默的一面.
(4)本题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考查.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同时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作用,一般重点句子都是点明中心,或具有深层含义的句子.结合文章自然老师知道荸荠不是鬼子姜后,向大家道歉,还有教“我们”区分牛奶和醋等液体的事,可以看出小学自然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导“我”面对错误应保持平静、从容、自如的心态,做到知错就改.小学自然老师启发“我”认识到认识世界(事物)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既认清事物也保护自己.
答案
(1)自然老师告诉“我们”荸荠就是鬼子姜;“我”和亮亮徒手挖鬼子姜;自然老师知道荸荠不是鬼子姜后,向大家道歉.
(2)因对鬼子姜的陌生而产生的好奇.对待人生的风格、气度.
(3)虽然文本题为“小学三年级的荸荠和鬼子姜”,但实际是要表现自然课老师对“我”的教育和启发.写老师教“我们”区分牛奶和醋等液体的事,更加丰富了自然老师的性格特点,表现了老师幽默的一面.
(4)小学自然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导“我”面对错误应保持平静、从容、自如的心态,做到知错就改.小学自然老师启发“我”认识到••认识世界(事物)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既认清事物也保护自己.
(1)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一类是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解题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通读全文可以明确:自然老师告诉“我们”荸荠就是鬼子姜;“我”和亮亮徒手挖鬼子姜;自然老师知道荸荠不是鬼子姜后,向大家道歉.
(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①因对鬼子姜的陌生而产生的好奇.②对待人生的风格、气度.
(3)本题是对补充叙述的考查.补充叙述的内容一般都是为了丰富文章内容,丰富文章内容,或者与下文形成对比.虽然文本题为“小学三年级的荸荠和鬼子姜”,但实际是要表现自然课老师对“我”的教育和启发.写老师教“我们”区分牛奶和醋等液体的事,更加丰富了自然老师的性格特点,表现了老师幽默的一面.
(4)本题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考查.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同时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作用,一般重点句子都是点明中心,或具有深层含义的句子.结合文章自然老师知道荸荠不是鬼子姜后,向大家道歉,还有教“我们”区分牛奶和醋等液体的事,可以看出小学自然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导“我”面对错误应保持平静、从容、自如的心态,做到知错就改.小学自然老师启发“我”认识到认识世界(事物)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既认清事物也保护自己.
答案
(1)自然老师告诉“我们”荸荠就是鬼子姜;“我”和亮亮徒手挖鬼子姜;自然老师知道荸荠不是鬼子姜后,向大家道歉.
(2)因对鬼子姜的陌生而产生的好奇.对待人生的风格、气度.
(3)虽然文本题为“小学三年级的荸荠和鬼子姜”,但实际是要表现自然课老师对“我”的教育和启发.写老师教“我们”区分牛奶和醋等液体的事,更加丰富了自然老师的性格特点,表现了老师幽默的一面.
(4)小学自然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导“我”面对错误应保持平静、从容、自如的心态,做到知错就改.小学自然老师启发“我”认识到••认识世界(事物)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既认清事物也保护自己.